“高校‘传统文化+’生命教育理论、实践与体验”心理市级示范中心培训举办
发布时间:2025.06.30点击:39
近日,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立项支持、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上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朱惠蓉)工作室承办的2025年度“高校‘传统文化+’生命教育理论、实践与体验”专题培训举办。培训聚焦医学、心理学、中国哲学等多领域,从中医药文化中的生命观出发,探索对生命的理性认知、中医心理疗愈、意义感培育等主题。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三十余所上海高校的学院学生工作负责人、辅导员、专兼职心理咨询师以及朱惠蓉名师工作室成员近五十人参加培训。
开班仪式上,学校学(研)工部部长沈漫介绍学校近年来基于“文化润心 协同育人”理念,构建序贯式心理育人教育教学体系,营造“和合养心、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校园文化的努力和尝试。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团委书记李琳怡和上海海洋大学信息学院学生第四党支部书记林捷敏作为学员代表发言,表达对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智慧、提升陪伴学生生命成长能力的期待。
各专家先后从不同角度对生命教育进行深入剖析和解读。学校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庆其以“中医药文化中的生命观——兼谈人工智能对生命意义影响的思考”为题开讲。他指出,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技术的便利可能削弱了人际连接与内在反思,而中医药文化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理念正可作为回应这一时代命题的重要文化资源。
学校何裕民教授以“论中国人的精神心理光谱说——兼论中国文化中的生命观认知及践行”为主题,提出了心理活动的“演进”图。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谢斌主任医师围绕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主题,强调心理健康促进、精神障碍防治中服务模式创新和政策法规完善的重要性。同济大学赵旭东教授介绍文化精神医学、心身医学的有关论点和方法,分享中国文化背景下心理疗愈力的洞见。学校彭卫华副教授就“中医药文化与现代生命教育”主题从《黄帝内经》等典籍出发,阐述中医生命智慧的问题缘起、哲学特点,探讨其与现代生命教育在应对虚无主义等方面的联系及功夫修养方法。中山大学景怀斌教授围绕“基于儒家思想的意义感涵育”主题,探讨“意义”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意义”的界定与维度、儒家的意义系统及意义感涵育的路径与方式等内容。华东师范大学席居哲教授分享“常变情境下的生命弹性应对”主题下心理弹性和不确定性情境中的顺变智慧,提供了塑造积极压力心态、提升情绪弹性的科学依据和方法。我校针灸推拿学院金道鹏老师介绍导引术“调身、调心、调息”的基本要求,强调通过提升认知,为自己找到信念通道,是获得内心平静的根源所在。
在生命之“大”课实地参访环节,学校解剖学教研室主任邵水金教授和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办公室主任张宇奇带领学员参观学校人体经穴解剖学陈列馆、解剖绘画展及“大体老师”纪念廊。学员们从观察人体标本体会机体容错代偿代价开始,听大体老师的故事,观摩学生感恩墙,在遗体捐献者纪念园为大体老师静默和祈福,理解“愿汝秋叶之静美,换吾夏花之绚烂”的生命教育育人理念,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感受生命的智慧、价值的升华。
“高校‘传统文化+’生命教育理论、实践与体验”心理市级示范中心培训旨在开拓新时代学生心理育人实践新形式,推动高校心理工作提质增效。培训帮助学员们在“系统治理、协同育人”的理念氛围中,开启探索“身心共育—育心育德—愈己及人”育人路径,有助于高校学生工作者共同擘画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蓝图。[学(研)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