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搜索信息

媒体视角

媒体视角

上观新闻·解放日报:近年4位诺奖得主关乎中医之道,十多国现代医者来沪开启“西学中”高端项目

发布时间:2025.10.27点击:10

电针对胃功能调控具有显著的组织层次特异性和强度依赖性特征。

“从华佗的‘麻沸散’全身麻醉手术,到葛洪的碘疗治瘿与狂犬免疫法,从金针拔除白内障术,到脊柱骨折悬吊复位法,这些都是古代中医创造的‘世界第一’。”在世界传统医药日之际,上海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上海市政府参事陈红专教授,为来沪研修来自十多个国家的现代医学从业者讲授中医。

27日,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项目支持的2025年“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西学中”高端项目在上中医开启。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5年来至少有4位诺奖得主以及他们的成果关乎中医之道。陈红专举例称,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北川进(Susumu Kitagawa)深受古代中国哲学家庄子等道家学派思想影响,尤其被“无用之用”的观念所吸引,这与他的科学智慧有关。同样,2001年、2022年两度摘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卡尔·巴里·夏普莱斯(K.Barry Sharpless)“点击化学”和不对称催化的启示,来自道家学派老子《道德经》中的那句话:“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021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两位得主中,朱利叶斯利用一种来自辣椒引起灼热感的刺激性化合物——辣椒素,识别皮肤神经末梢中对热有反应的传感器;帕塔普蒂安则利用压力敏感细胞,发现了一类新型传感器,可以对皮肤和内部器官中的机械刺激做出反应。陈红专认为,他们发现的人类感知疼痛和温度的机制,与中医的“针”和“灸”不无关系。今年,电针对胃功能调控具有显著的组织层次特异性和强度依赖性特征,作为最新科研成果发表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神经元》(Neuron)。

今年,世卫组织制定传统医学战略(2025—2034)。当前,世界医学的目标导向在于以4P医学为目标,即预见性、预防性、个体化和参与性,而中医药正推动当代医学模式的这种转变。“根据古籍经典阐述理念,如《黄帝内经·素问》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强调预防的重要性。”陈红专表示,因此中国传统医学“上工治未病”理念,与21世纪医学目的的调整方向高度契合。学术分享中,面对同场来自66个国家的200余名国际学生,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季光也主张“结合医学与未来医学”新模式,以“病证结合”构建中西医对话的语言体系。

此次研修学员之一、摩洛哥-中国友好协会会长穆罕默德-哈利勒与中医渊源深厚。20世纪70年代末,受中国援摩医疗队启发,他来到中国系统学习中医,回国后在首都卡萨布兰卡开设中医诊所服务当地民众。如今,他的女儿作为眼科医生,也在摩洛哥运用针灸技术服务病患,实现了中医医术的传承和中摩友谊的延续。他用熟练的中文说,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知识共享与人文交流,有助于将传统医学智慧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共同应对全球健康挑战。

作为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互学互鉴的专业平台,“西学中”高端项目学员们,计划在为期两周的培训中,走进上海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龙华医院、曙光医院,基层社区服务中心及相关企业,通过中医药学术研讨、传统中医诊疗技术学习、与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及实地参观等方式,增进对中医药的理解和认识,提升中医药在海外的服务能级。通过首届系统化培训,学员们将成为“中西医融合的践行者”,为民众提供更多元的诊疗选择,持续推动中医药跨文化交流与长远发展。未来,项目将进一步搭建海外“西学中”平台及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与海外中医中心形成互动效应。

本文发布于上观新闻·解放日报,20251027日,记者:徐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