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上海中医药大学科研团队破解脑损伤病理机制
发布时间:2025.10.09点击:10
9月29日,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梁倩倩研究员、王拥军教授(通讯作者)带领陈锦漫助理研究员(第一作者)等成员完成的一项中西医结合防治脑部重大疾病的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致死率高达45%的颅内急重症,患者往往突发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颈部僵硬,并常遗留认知障碍、瘫痪等后遗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在中医体系中,该病归属“头部内伤”“血瘀证”范畴,《灵枢・贼风》早已点明“瘀血”是其核心病机。中医学认为,离经之血为“瘀血”“恶血”,且“瘀血不除则新血难安”。但清除“瘀血”的生物学机制,是学界待解的关键问题。依托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石氏伤科)国家重点学科、脊柱病研究所等平台,梁倩倩、王拥军团队2020年就曾在《自然-通讯》发声,首次发现SAH后4小时内,硬脑膜淋巴管会将脑脊液中的血管外红细胞引流至颈部淋巴结,打破“24小时后巨噬细胞清除瘀血”的传统认知,填补了历代医家对“瘀血”清除机制的论述空白。此次新成果由此进一步深挖,完整揭示了红细胞引流至颈部淋巴结后,如何参与并加重脑损伤的病理链条,为疾病治疗找到了关键突破口。
为精准解析脑-颈部淋巴结交互的分子机制,该团队在中药功效成分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筋骨理论与治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支持下,构建自体血小脑延髓池注射、颈内动脉穿刺两种小鼠模型,结合单细胞RNA测序、免疫荧光分析等前沿技术,展开深入研究并取得三项核心发现:一是研究证实下颌淋巴结在SAH后脑损伤过程中扮演着“关键放大器”角色;二是厘清降解路径,发现下颌淋巴结内的血管外红细胞在SAH后24小时会发生降解,且被降解的红细胞碎片主要与颈部淋巴结的淋巴管内皮细胞(LEC)共定位。该细胞可吞噬红细胞并传递到溶酶体;三是找到核心靶点,发现血管外红细胞主要是被下颌下淋巴结髓窦LEC中的溶酶体蛋白酶S(CTSS)降解。
值得一提的是,该团队为国医大师施杞教授、岐黄学者王拥军教授领衔的上海石氏伤科传承基地的核心研究团队。两位教授秉持石氏伤科“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的理论精髓,将中医临床经验与现代科研深度融合。“此次研究不仅是对石氏伤科理论的现代验证,更从分子层面诠释了中医‘瘀血不除则新血难安’的科学内涵,丰富和发展了中医‘气血理论’的生物学基础。”王拥军教授表示,团队将努力推动更多中医经典理论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研究。
本文发布于人民日报客户端,2025年10月8日,记者:姜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