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古道药香:丝路医脉与文化交流”暨《中医药文化》第二十届学术工作坊举办
发布时间:2025.09.05点击:25
9月2日,“古道药香:丝路医脉与文化交流”暨《中医药文化》第二十届学术工作坊在新疆吐鲁番开幕。本次工作坊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编辑部、段逸山名师研究室、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吐鲁番市文物局、吐鲁番市卫健委共同主办,吐鲁番学研究院、吐鲁番市文博院共同承办。来自国内外1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0余名学者围绕深入探讨古今丝绸之路上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脉络,寻求新时代中医药文化全球化发展可行路径与机遇的主旨展开研讨。
吐鲁番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国东指出,吐鲁番素有"火洲"之称,其独特自然环境孕育的埋沙疗法,既是维吾尔传统医疗方法,更是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表示,吐鲁番将守护好中医药有形的载体和无形的灵魂,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与高质量发展。
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吴志新提到,汉唐以来的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贸之道,更是文明互鉴、医药交流的重要桥梁。随驼铃传播的除了丝绸、瓷器和茶叶,还有黄芪、甘草等药材,“望闻问切”的医学智慧以及古印度、古代波斯的医药成果。中医药不仅服务中国,更成为世界认识东方文化与智慧的窗口,展现了多元医药文化交流互鉴的景象。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将巩固中医药文化研究高地地位,加强《中医药文化》学术期刊建设,持续孵化相关学术成果与课题。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博院副院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馆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于志勇认为,文物背后蕴含深厚精神内涵,新疆博物馆珍藏的大量丝路医药文物,从四千年前青铜时代的麻黄到魏晋医简,再到各民族医学文书,都是丝路医脉的历史见证。未来将加强与学界合作,做好文物保护、研究与展示,让“会说话的历史”为丝路中医药研究提供实物佐证,让公众感受“古道药香”魅力。同时,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将发挥学术交流平台作用,促进相关专家学者及爱好者的联系,推动丝路沿线医药文献、文物的系统性研究,搭建跨地域、跨学科交流桥梁。
本次学术工作坊的举办,为丝路医药文化研究搭建了重要交流平台。专家学者们的深入探讨与成果分享,将进一步揭开丝绸之路上中医药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面纱,为中医药的传承创新与国际传播注入新动力,让“古道药香”在文明互鉴中焕发更持久的生命力。
本文发布于光明日报客户端,2025年9月4日,记者:靳昊、赵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