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搜索信息

媒体视角

媒体视角

上观新闻·解放日报:有没有遇见“未来医师”?他们化身导诊陪护员、体重管理者,志愿服务一老一小

发布时间:2025.08.20点击:19

中西医结合的小妙招正转化为α世代听得懂、做得到、坚持得下的健康习惯。

819日是“中国医师节”,在医院、在社区也会遇见00后的“未来医师”。

在他们的眼中,拥挤的门诊大厅总有银发老人在服务台前四处咨询,看似简单明了的互联网挂号就医流程可能对他们来说还是“难于登天”。为破解老年群体就医时面临的“数字鸿沟”“流程壁垒”,上海中医药大学“银龄岐黄”伴诊实践团,从龙华医院到市中医医院,构建一条有温度的“暖心问诊路”。

【穿梭当好“医患桥梁”】

这段日子,团队深入医院一线,以精准调研为基础,通过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细致收集就医老人的真实需求。调研发现,独自就诊的老人虽然通过电视等渠道对上海市老年陪诊试点服务有所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需大量协助;而由家人陪同就诊的老人,不少已无独立完成问卷的能力,对陪诊服务的认知更是模糊不清。

实践团成员在市中医医院调研老年患者对陪诊服务的需求。

为解决老人们高效就医的问题,团队采用“分域精准服务”模式,让服务更具针对性。清晨,急诊抽血处的长队中,队员们化身“数字助手”,主动为在自助挂号机和报告打印机前犯难的老人提供帮助,快速完成挂号、缴费、打印报告等操作。

而在弥漫着艾草香气的中医治疗室,队员们当好“医患桥梁”,穿梭于病床间协助医生做好治疗准备,细心提醒注意事项。人流量最大的门诊大厅,队员们成为一个个“流动导诊站”,时刻关注那些带着迷茫张望的老人,用清晰的指引、放慢的语速,导向科室位置、检验检查的路线。

志愿者队员在医院为老人提供帮助。

同时,AI也成为陪诊宣传的主阵地。团队运营小红书账号与公众号,发布通俗易懂的就诊指南,以图文、短视频等形式简化勾勒就医流程,精准推送给老人群体及其年轻家属,让陪诊服务延伸触角。线下实时陪诊与线上指南相互配合,让老人既能在就诊时获得及时协助,也能提前通过线上内容熟悉流程,用青春智慧为银龄健康保驾护航。

作为团队负责人,上中医针灸推拿学院2024级学子高辰隽看着老人接过报告单时舒展的眉头,听着他们反复念叨“谢谢你们”,愈发明白“陪伴”二字的重量。“从调研时调整问卷形式,到诊室里用中医术语安抚,再到和团队成员一起深夜打磨公众号指南,让患者在就医过程中不再迷茫慌乱,这便是专业与温情始终在线的价值。”

实践团在龙华医院担任助医志愿者。

【守护“小胖墩”“小夜猫”】

“上有老、下有小”,学中医的“未来医师”也不忘中西医结合,成为小朋友体重管理、睡眠管理的守望者。暑假里,“小胖墩”“小夜猫”同时出现在一个家庭,往往让爸妈的崩溃值瞬间拉满——

一边是体重秤上飙升的数字,一边是半夜12点还在刷短视频的“熊猫眼”——2010年后出生的“α世代”青少年正面临超重肥胖、睡眠不良等多种健康挑战,并已成为家庭、学校乃至社会亟须协同破解的公共健康难题。

宣讲互动,传承中医食养小妙招。

针对体重管理,上海中医药大学公共健康学院2支实践团走进校园与社区,运用人工智能建立网络平台,以“药食同源”理念融合现代营养学,打造“吃动平衡”的全场景科普。团队为中小学生设计趣味膳食课,用卡通图示、互动游戏,把膳食宝塔、益智食物的推荐变得可感可玩。

他们还在爱心暑托班,为0—6岁儿童家长开设科学营养讲座,提供一对一咨询,并设置“药茶品鉴”“香囊DIY”等体验环节,让家长在茶香与药香中学会把中医食养搬上日常餐桌。而网络平台上,他们搭建周期性儿童体重管理共病平台,不断发布《药食同源·童慧食养》系列推文,把食材功效与操作指南送进手机,实现线上线下的持续陪伴。

爱心暑托班带领儿童沉浸式体验中医药文化。

针对睡眠管理,上中医针灸推拿学院实践团联合附属中小学、浦东青联教育社科界别等,推出“寓医于乐·养心助眠”亲子游园会,以“线上直播+线下带教”模式,开设“亲子直播间”,由专家一对一“云解答”青少年焦虑与失眠难题。线下则通过游戏化教学,带领亲子家庭操练八段锦、五禽戏,学习助眠穴位按压,并现场完成药材识别、研磨、填充的“全链”香囊制作,让青少年在动静结合与药香氤氲中舒缓身心。

从“吃得健康”到“睡得真香”,中西医结合的小妙招正转化为α世代听得懂、做得到、坚持得下的健康习惯。

本文发布于上观新闻·解放日报,2025819日,记者:徐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