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青春上海:化身导诊员解忧官、为“小胖墩”提供健康管理,上中医学生实践团队主打“专业牌”
发布时间:2025.08.20点击:18
这个暑期,上海中医药大学多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服务社会中进一步锻炼专业水平,他们也以最富中医特色的实践绽放着中医学子的青春风采。
◆ 穿梭在医院诊疗各角落,化身导诊员陪护者 ◆
拥挤的门诊大厅,总有银发老人们拥挤在门诊服务台前四处咨询,看似简单明了的互联网挂号就医流程对他们来说却难于登天。就“数字鸿沟”“流程壁垒”等痛点,上海中医药大学“银龄岐黄”伴诊实践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结合新媒体传播力量,为银发群体精心打造一条充满温度的暖心就医路。
暑假里,团队以精准调研为基础,深入医院一线,通过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细致收集就医老人的真实需求。调研过程中发现,独自就诊的老人虽通过电视等渠道对上海市老年陪诊试点服务有所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需大量协助;而由家人陪同的老人,不少已丧失独立完成问卷的能力,对陪诊服务的认知更是模糊不清。针对这一情况,团队灵活调整调查形式与内容,确保信息收集的准确性,为后续“按需施助”的服务方案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解决老人们高效就医问题,团队创新构建“分域精准服务”模式,让服务更具针对性。清晨的急诊抽血处长队中,队员们化身“数字助手”,主动为在自助挂号机和报告打印机前犯难的老人提供帮助,快速完成挂号、缴费、打印报告等操作,帮老人跨越“数字门槛”而在弥漫着艾草香气的中医治疗室里,队员们当好“医患桥梁”,穿梭于病床间协助医生做好治疗准备,细心提醒注意事项。
团队还积极运营社交账号,发布通俗易懂的就诊指南,让陪诊延伸服务触角,用青春力量为银龄健康保驾护航。“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患者在就医过程中不再迷茫慌乱,这便是青春力量的价值。我们会带着这份被需要的感动,继续深耕银龄健康服务,让专业与温情始终在线。”团队负责人来自针灸推拿学院的高辰隽说。
◆ 提供中西医结合小妙招,守护体重和睡眠管理 ◆
当“小胖墩”和“小夜猫”同时出现在一个家庭,爸妈的崩溃值瞬间拉满:一边是体重秤上飙升的数字,一边是半夜十二点还在刷短视频的“熊猫眼”。
当前,α世代青少年正面临超重肥胖、睡眠不良等多种健康挑战。体重失衡影响生长发育,睡眠不足则削弱认知与情绪调节能力,两者已成为家庭、学校乃至社会亟需协同破解的公共健康难题。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公共健康学院各实践团发挥中医药特色,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为“小胖墩”和“小夜猫”的健康管理建言献策。
聚焦体重管理,上海中医药大学公共健康学院2支实践团走进校园与社区,运用人工智能建立网络平台,以“药食同源”理念融合现代营养学,打造“吃动平衡”全场景科普。团队在全民营养周期间为中小学生设计趣味膳食课,用卡通图示、互动游戏把膳食宝塔、益智食物推荐变得可感可玩。他们还为0—6岁儿童家长开设科学营养讲座,提供一对一咨询,并设置“药茶品鉴”“香囊DIY”等体验环节,让家长在茶香与药香中学会把中医食养搬上日常餐桌。在网络平台,则形成周期性儿童体重管理共病平台,不断推出《药食同源·童慧食养》系列推文,把食材功效与操作指南送进手机,实现线上线下的持续陪伴。
针对睡眠管理,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实践团联合附属中小学、浦东青联教育社科界别等单位,推出“寓医于乐·养心助眠”亲子游园会,以“线上直播+线下带教”模式,带去科普。
从“吃得健康”到“睡得真香”,上海中医药大学实践团用中西医结合的小妙招,把传统智慧转化为α世代听得懂、做得到、坚持得下的健康习惯。记者获悉,未来,他们还将继续深耕校园与社区,让更多孩子在科学食养与中医助眠的双重守护下轻盈成长、安枕无忧。
◆ 沪滇中医药+乡村振兴的传承之旅 ◆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化产教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将中医药文化有效融入基础教育、赋能乡村产业?暑假里,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药韵云滇”实践团联合上海相宜公益基金会,深入云南省宣威市、师宗县,开展了一场以“本草美育”为核心、产教融合为导向的社会实践,为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贡献智慧。
“本草课堂”进校园,美育劳育巧融合。实践团成员化身“本草老师”,在宣威市复兴二小、师宗县竹基镇及葵山镇中心完小,为不同年级学生带来别开生面的实践课——本草洗发皂与衣香藻豆(中药衣物香氛产品)制作。亲手触摸何首乌、茯苓、丁香等药材,体验称量、研磨、融合的全过程,药材的功效变得直观化和趣味化。
在“产业链条”上,团队实地走访了大同街道中药材种植基地、普瑞生物产业园及葵山镇沪滇协作示范点,亲身感知当地中医药资源的丰饶与产业活力,也精准把握了产业升级转型中的机遇与挑战,为深化校地合作、产教融合奠定坚实基础。
实践团还深度访谈了参与课程的学生、一线教师、中医药从业者及药材种植户,真切把握云南中医药发展的脉搏与现实困境,为后续提供精准支持、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收集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这趟“益路本草”的旅程,是传承的驿站,更是远航的起点。团队负责人、中药学院药学(中英合作)2022级陈梦宁说,希望以此为契机,持续推动校地合作,助力当地中医药资源转化与文化传承,让千年药韵在新时代焕发更强生机,也为守护民族健康、坚定文化自信贡献青春力量。
本文发布于青年报·青春上海,2025年8月19日,记者:刘昕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