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暨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项目启动学术会在我校附属龙华医院举办
发布时间:2025.07.29点击:10
7月24日至26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基于多源异构数据中西医结合治疗脓毒症关键技术与方案优化研究”项目与“中医药防治重症感染”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两个重点项目启动会与项目培训会在我校附属龙华医院举办。
此次启动与培训会议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国家级重点项目和国家中医传承创新团队正式进入实施阶段。通过汇聚多方资源、整合学科交叉优势力量,将为中医药治疗重症感染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诊疗方案,在重症感染救治、优秀临床人才、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国际交流等领域贡献更多上海智慧、中医力量。
会上,项目和团队负责人方邦江教授分别介绍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基于多源异构数据中西医结合治疗脓毒症关键技术与方案优化研究”与“中医药防治重症感染”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建设内容,并同步进行了项目的启动仪式。
我校校长季光表示,中医不是“慢郎中”,几千年来在没有现代医学介入的年代,无论急性病还是慢性病都是靠中医药,中医药治疗重症是中华文明的瑰宝。项目和团队建设深度融合多源异构数据与先进信息技术,系统揭示中医药治疗脓毒症的疗效机制,构建融合疗效、安全性及经济学评价的动态优化诊疗方案与指标体系,为提升重症感染脓毒症救治水平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医方案。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一级巡视员胡鸿毅,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卿凤翎,中国工程院院士夏照帆,国医大师施杞,我校校长季光,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唐志书,广州中医药大学原校长王伟,浙江中医药大学原校长肖鲁伟,广东药科大学原校长郭姣,河南中医药大学校长王耀献,湖北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刘松林,湖南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戴爱国,河北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高维娟,陕西中医药大学校长杨晓航,西南医科大学校长何涛,甘肃中医药大学校长赵继荣,江西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刘潜,重庆中医药学院院长王勇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全军中医药研究所所长肖小河,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秘书长吕文良,以及来自浙江中医药大学、海军军医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复旦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陆军军医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同济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红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重庆中医学院、国家卫健委直属中日友好医院等40余家项目成员、协作单位的100余名领导、学者代表参会。
施杞、陈凯先、胡鸿毅、唐志书先后致辞表示,方邦江教授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的项目,创新性地运用多源异构数据融合与信息处理技术,系统构建中西医结合治疗脓毒症的优化方案,展现了新时代中医药发展的广阔前景,相信项目一定能取得新的突破,打造出一支优秀的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
与会专家对项目和团队建设后续推进提出期望,要求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坚持多学科交叉融合,高质量、规范开展临床研究,加强团队协作与人才培养,期待项目团队共同努力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取得丰硕成果,为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感染事业做出卓越贡献。
在学术报告环节,夏照帆、王伟、肖小河、郭姣、吕文良、广东省中医院张敏州、方邦江等专家学者分别从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感染、中医药的创新思维、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等方面作学术报告。
25日下午,各课题负责人进一步汇报研究进展,专家们就关键技术难点、成果转化路径等进行精准点评与深度交流。此外,项目组还召开课题闭门会议,方邦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齐文杰、中日友好医院段军、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何煜舟、浙江省中医院吴建浓等分别对项目的重点安排做了布置。兰州大学葛龙、刘斯分别就项目中医药指南制定、项目管理进行细致讲解。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舒红平教授就中医药人工智能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和项目要求开展深入探讨。(龙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