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附属市中医医院田建辉教授团队融入纳米技术助力肺癌转移防治策略
发布时间:2025.07.01点击:17
近日,我校附属市中医医院田建辉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题为“Recent advancements in lung cancer metastasis prevention based on nanostrategies”的综述。该论文结合肺癌转移的防治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全面总结近年来纳米技术在肺癌转移防治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并详细梳理纳米药物的临床转化前景,以期为肺癌转移的防治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转移是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传统防治措施如手术、放化疗、靶向、免疫、抗体药物偶联物及天然药物等对于改善肺癌转移患者的预后仍十分有限。近年来,纳米技术飞速发展,新兴交叉领域——肿瘤纳米医学,为肺癌转移的防治带来了新的希望。纳米材料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肿瘤靶向性、智能响应性控释、多药联合递送、抗多药耐药等特征,可用于制备高效的药物递送系统。此外,纳米材料因其特有的光、声、电、热、磁、酶或类酶活性等,可充分发挥药辅合一的优势和特色,在肿瘤转移防治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目前极具前景的纳米递送系统主要包括:有机纳米递送系统(如脂基、聚合物、DNA/肽/蛋白质基等);无机纳米递送系统(如碳基、磁性、金属基、硅基等);有机-无机杂化纳米递送系统(如金属-有机框架)。
侵袭性癌细胞从原发肿瘤向远处器官的转移扩散,是一个涉及多因素、多步骤、动态有序的复杂病理过程,被称之为侵袭-转移级联过程。这一过程高度依赖于癌细胞及其周围的细胞外基质。侵袭-转移级联过程可细分为七个独立步骤:癌细胞的增殖、局部迁移与侵袭;内渗:癌细胞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在血液循环系统中存活;于各器官微血管内滞留;外渗:癌细胞在远端微血管渗出,并在远端器官部位定植;癌细胞休眠,微转移灶形成;对转移灶微环境的适应及大转移灶的形成。
鉴于此,抑制肺癌转移比治疗原发性肺癌更为复杂。阻断肺癌侵袭-转移级联过程是提高肺癌患者抗转移疗效的关键。纳米技术的独特优势与纳米材料的丰富多样性,为新型抗肺癌转移药物的研发开拓全新路径。综述以肺癌侵袭-转移级联过程为框架,系统梳理了近年来抗肺癌转移的新兴纳米策略,并将其分为三阶段:靶向转移前阶段(步骤1-2);靶向转移阶段(步骤3-4);靶向转移后和定植阶段(步骤5-7)。
我校附属市中医医院田建辉教授、龙华医院肿瘤研究所张占霞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市中医临床医学院许帆博士、刘瑶博士后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为论文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单位。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上海市卫生健康领军人才、上海市教委“炎-癌转化”病证生物学前沿研究基地项目、上海医学创新发展基金会中医药科技发展项目、上海科技创新生物医学科技支持项目等的资助。(科技处、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