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搜索信息

媒体视角

媒体视角

青年报·青春上海:近百份平凡护理工作的瞬间被悉心收集,一张张照片汇成最有温度的育人资源

发布时间:2025.05.13点击:10

镜头定格下天使的身影,光影诉说着护理的温情。

在第114个“512”国际护士节之际,上海中医药大学面向护理学院和9家附属医院发起“那些照片背后的故事”征集活动,活动共收到近百份来自临床一线的护理工作者的故事。学校护理学院组织专家对投稿作品进行评选,最终遴选出最具代表性的照片与故事汇编成集,即日起,在新媒体平台设立专栏进行系列发布,通过将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具人文关怀的实践案例转化为优质育人资源,使护理专业学生深刻体悟平凡护理工作中所彰显的南丁格尔精神。

急诊抢救室里,他们以娴熟的专业技能与死神展开生命竞速;重症监护病房,他们细致入微地观察守护患者生命体征;慢性病护理中,他们以持久的耐心陪伴患者走过康复之路;特殊人群照护中,他们用温暖的话语抚慰患者心灵创伤……这些珍贵的纪实作品系统呈现了护理工作的多元图景,每一帧画面背后,都凝结着护理工作者对生命的敬畏与对职业的坚守。

凌晨时分,龙华医院DSA导管室门口的术中灯骤然亮起,52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王先生刚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屏幕上的心电图波形突然扭曲成室颤的锯齿状风暴。“立即除颤!”主刀医生的指令未落,男护士孙鑫岳已从铅衣口袋中抽出导电膏涂抹均匀,同时用膝盖顶开抢救车锁扣,动作如精密机械般无缝衔接。第三次除颤后,当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导管需要植入时,他托举患者髋部协助穿刺的动作依然稳如磐石——30斤铅衣下的手术服早已汗透,生死竞速后,窦性心律终于在监护仪上划出平稳弧线。

另一张照片定格下发生在曙光医院病房内的故事。一位老年危重症患者血压持续走低,外周静脉因长期治疗几近塌陷,高年资护士轮番穿刺均告失败,护士长王晶快步走到床旁,指尖轻触家属紧绷的手背:“让我们再试一次!”针尖刺入皮肤的刹那,患者肌肉轻轻颤动,暗红色的血液缓缓流入针管,监护仪上的血压数字开始回升时,王晶仍保持着进针的姿势,直到确认留置针稳妥固定。

上海市中医医院石门路门诊中医综合治疗区自2016年设立以来,融合特色诊疗与传统中医药,开设近30种中医适宜技术,该区护士长吴菁茜凭借30余年中医护理经验,两年来深入静安区社区、养老院、学校、企业及地铁站点,开展中医健康讲座与咨询活动50余场,将耳穴压豆、四季养生等实用知识送到老年群体、上班族及学生身边,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生活场景。

凌晨三点,宝山医院产房一位怀孕37周多的产妇突发胎膜破裂、羊水大量流失,监护屏上胎心曲线急剧下降。“保持侧卧,我托住宝宝!”助产士小瞿半跪上床,右臂如钢支架般撑起产妇臀部,掌心牢牢托住胎头,防止脐带进一步受压。转运至手术室的途中,她维持托举动作长达9分钟,用专业与毅力为胎儿撑起了一把“生命保护伞”……

一个个真实的抢救故事通过照片捕捉的瞬间在眼前展现,这让上海中医药大学2021级护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姜珊深感,一线护理工作者们专注的身影,如暖流在心中涌动,更坚定了自己在护理这条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和信念。

“在这些故事中,前辈和同事们以行动诠释了护理职业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精湛的技术,更在于那份沉重的责任和爱心。从惊心动魄的生命抢救,到默默坚守的社区服务,再到跨越国界的援助,每一份付出都闪耀着人性光辉。作为研一的学生,我既感到身为护理人的自豪,也体会到肩上的责任与压力。这些榜样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未来的方向——不仅要精进专业知识,更要培养那份‘不畏艰苦、甘于奉献’的精神,努力成为像他们一样温暖而有力量的护士。”上海中医药大学2024级护理专硕学生张欣悦在感言中这样写道。

记者获悉,除了在新媒体专栏发布推荐外,上海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还计划将这些典型案例融入主题党课、课程思政建设及团日活动中,通过多元化育人路径,系统培养兼具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复合型护理人才,持续弘扬南丁格尔精神。

本文发布于青年报·青春上海,2025512日,记者:刘昕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