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以“大思政课”立德树人
发布时间:2025.05.06点击:10
善用“大思政课”,上海中医药大学与张江学区携手画好育人同心圆。
当思政课与现实结合起来时,课堂便从教室走到了广阔的天地。上海中医药大学正以“大思政课”为桨,在中医药文化长河中摆渡,培育既精通“望闻问切”医术,又具备“悬壶济世”情怀的新时代中医人,着力打造铸魂育人的“上中医样本”。
以文化人
中医药赋能思政铸魂育人
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岐黄中国——国际视野”系列的课堂上,来自龙华医院的援外医生张珉和张琰分享她们在教学、医疗、科研、文化传播中的故事,岳阳医院的外籍医生洪锡京分享自己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从本科到博士后的求学经历与择业选择。
文化基因系列、科技创新系列、国际视野系列、人类思维系列,这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同步开设“中国系列”特色思政课——岐黄中国课程的四个系列,课程以“三个高度”为理念,打造“高度融合”“高度协同”“高度投入”的“大思政课”,聚焦传统文化、科技前沿、国际发展、思维向度等领域,组建由院士、校领导领衔,科学家、学者、官员、医生、企业家构成的“大师资队伍”,有力增强学生对前沿领域的认识,提升思政课获得感。课程鼓励中医学子关注当下、面向未来“讲好中医药发展故事”,在实践中感受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坚定文化自信。
就在《岐黄中国》系列课程授课的主题教室,学校高标准建设“习近平与中医药”主题教育基地,核心场馆为“习语中医药”主题教室,全景式、整体性地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全面展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杰出代表的中医药文化在“两个结合”中不断焕发的新生机。如今,主题教室也日益成为受到校内外欢迎的党员学习实践打卡地。
以宣赋能
中医药文化“圈粉”海内外
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杏马先锋”博士服务团,青年师生身影活跃,在躬身实践中更加深刻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应用,并为社会做出积极有益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学院还积极拓展学科建设的服务空间,打造了以学院教师为主体的“杏马理论宣讲团”和以研究生为主体的“星火”大学生红色精神宣讲团。两大宣讲团围绕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医药文化等主题,深入大中小学校、医院、社区,开展理论宣讲,推动社会各界深入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凝聚共识,并以青春之力助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
海派中医药文化也以独特魅力强力“圈粉”海内外。目前,上海中医药大学留学生“周周看上海”国际传播项目已开展18期,从中医药留学生视角出发,用留学生的母语讲述他们眼中的上海故事和中医药故事。通过海外自媒体平台、国内主流媒体平台,让世界“看见”和“听见”中医药魅力。学校申报的《中医药留学生“周周看上海”国际传播》入选2024年度上海市“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项目(国际朋友圈拓展)。
学校表示,将继续深化“大思政课”改革,以技术赋能新的育人场景,用数字技术让育人场景“活”起来,增强思政教育的沉浸感,培养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中医使者,聚焦立德树人,围绕大中小一体化、校内外一体化和知信行一体化,持续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用好“大课堂”,搭好“大平台”,建好“大师资”,站稳主阵地,讲好用好新时代“大思政课”。
以研促教
双轮驱动激活文化基因
高水平、高规格的学术会议精彩不断,学校高度重视在“两个结合”和中医药文化研究方面的学术影响力,组织多次全国性理论研讨会。连续举办三届“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时代精华学术研讨会”,形成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同时,举办“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学术研讨会”,推进了学术界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研讨和研究,为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营造了良好氛围。
学校还深入挖掘上海革命文化资源,通过开设思政实践课,以行践知,让“红医”精神深深浸润蓬勃的育人热土。其间,课程组教师通过史料搜集、实地探访、拜访烈士家属,将李雪舟烈士故居挂牌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开发了李雪舟烈士故居思政实践示范课,形成了清明节缅怀英烈、现场示范性教学、烈士家属进课堂等实践教学设计,以生动的社会实践推进“红医”精神融入思政课,筑牢红色信仰,赓续红色血脉。首轮思政实践课的现场教学,还联合了张江学区、附属曙光医院、光明中医院等单位近百人参加,获多家媒体报道。
本文发布于青年报·青春上海,2025年5月4日,记者:刘昕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