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同题共答“中医+人工智能”的机遇和挑战
发布时间:2025.04.23点击:193
4月20日晚,第三期《多角荟——AI赋能中医诊疗的机遇和挑战》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演播厅举行。本期节目由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主办,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主办,上海东弘海派中医药研究院协办,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大健康服务专委会、上海市医学会生物医药转化分会、第1医学频道、新源转化医学中心承办。
本期聚焦“AI与中医诊疗的跨界融合”,汇聚AI赋能中医诊疗、人工智能、医疗科技及金融投资等领域专家,邀请了国医大师严世芸、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舒静、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人工智能学院名誉院长杨华元、上海钛米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潘晶、中信证券全球医疗健康行业组联席负责人张军,共同探讨AI技术在中医诊疗中的应用前景与发展路径。
过程中嘉宾们围绕“AI赋能中医诊疗的机遇与挑战”展开深入讨论,既肯定了AI技术在提升中医诊疗效率、标准化水平及国际化推广中的重要作用,也探讨了数据壁垒、跨界融合、临床验证等现实挑战。从技术研发到产业落地,从资本助力到政策支持,嘉宾们各抒己见,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相结合,共同描绘了AI赋能中医诊疗深度融合的未来图景。
国医大师、首届全国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严世芸作为AI赋能中医诊疗标准化与国际化的领军人物,在AI赋能中医诊疗传承、创新与发展领域贡献卓著。严教授强调,“守正中医诊疗的思路决定高质量活态传承诊疗系统软件的形成与产出”,只有坚守中医核心理论,才能确保AI技术在AI赋能中医诊疗中的应用真正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而非简单套用现代医学模式。
随着AI技术在中医诊疗中的普及,中医师的角色需要从传统模式向“人机协同”方向转型升级,中医师需要提供符合中医临床思维的诊断方案、临床路径等,以供AI的反复训练以及验证评估,并纠偏扶正,处理AI的“模糊地带”(如复杂证候鉴别、情志因素评估),建立人机协作流程标准,制定AI应用规范。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人工智能学院名誉院长、上海领军人才、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杨华元从医工交叉融合视角,探讨了如何推动AI赋能中医诊疗智能化、标准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医要在现代医疗中发挥更大作用,就必须加大诊疗仪器创新发展的力度,让传统中医技术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只有不断升级中医诊疗设备,突破传感器精度、算法模型等关键技术,才能推动中医从经验医学向“可测量、可重复、可验证”的现代化医学迈进,最终实现中医诊疗的智能化、标准化发展。
中医院校培养医工融合的跨学科交叉人才,一是要优化学科专业的布局,构建“中医+X”的融合生态;二是要创新培养模式,打造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蓄水池;三是要深化教学的改革,构建数智化的课程体系;四是要强化产教融合,搭建立体化的实践平台。
访谈主持人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舒静在节目中指出,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动中医药振兴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特别是随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四五”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颁布实施,AI赋能中医诊疗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数据标准化、技术适配性等现实挑战。AI技术正在深刻变革中医诊疗模式:智能舌诊、脉诊系统通过深度学习提升辨证精准度,但仍需突破个体化差异的识别瓶颈;AI辅助开方系统基于海量经典医案优化治疗方案,但如何平衡算法逻辑与中医整体观仍是关键课题;互联网医院结合大模型智能问诊,让优质中医药服务惠及更多人群,但也对设备、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
她强调“传承发展,守正创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动”的核心观点,并介绍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在AI赋能中医诊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展现了高校在推动AI赋能中医诊疗现代化中的引领作用。(来源:中国金融信息中心、陆家嘴金融网、校对外联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