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搜索信息

媒体视角

媒体视角

人民日报:中医理论指导,上海团队鉴定出骨质疏松症分子分型

发布时间:2024.03.19点击:37

近日,上海中医药大学王拥军教授带领团队基于中医阴阳理论指导,利用大型队列数据,结合表型组学策略,率先鉴定出了骨质疏松症临床分子分型,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杂志《细胞-发现》。

骨质疏松症是最多发、最严重的代谢性骨病。2023年,王拥军教授团队基于2万余例全国多中心骨质疏松症人群调查发现,在我国45岁以上女性和50岁以上男性的中老年人群中,其标化患病率达33.49%。现行临床诊断中,双能X线检查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但在评估骨折风险时,同一诊断的患者却有不同骨折风险,提示该诊断标准过于宽泛。

为此,王拥军团队历时5年,主导了一项迄今最大规模的单中心多组学骨质疏松症前瞻性队列研究。通过构建骨质疏松症三观全景式图谱,详细展示其各个尺度的病理表现,利用联合课题组开发的深度隐空间融合算法,发现其宏观的核心临床指标区分度明显,且在分子层面可分为两个组群。跟踪观察两组在服用钙制剂后2年的骨密度变化,结合中医阴阳表型组学思维模式,将随访结果进行归类,发现一组人群骨密度显著升高,而另一组人群几乎没有变化或骨密度持续减低,他们将对钙制剂使用敏感骨密度获益高的一组命名为CIS1型,即阳型;另一组则为CIS2型,即阴型。

随后,研究人员利用全基因组模型和相关算法进行跨尺度关联映射,发现阳型组的分子响应活跃;阴型组则完全相反,钙信号通路呈现大规模抑制。基因多态性结果也支持上述发现。团队进一步提炼各尺度主导骨质疏松症发生发展的新型标志物(M3S)并构建临床预测模型,其预测准确率达0.819,预测骨折的精度达0.73,相关结论也在外部独立队列中得到验证。

国医大师施杞教授认为,骨质疏松症阴、阳分子分型的建立充分拓展了中医“肾藏精”“肾主骨”“肾阴、肾阳”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用国际化、现代化的语言和知识讲述了中国中医文化的故事。

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诊断严重依赖双能X线检查,但中国的大部分农村基层、世界不发达地区如非洲等地,仍没有条件和财力将这类昂贵的医疗设备纳入常规检查,往往骨折后才治疗,错失早诊早治的时间窗。”王拥军介绍,这一研究有望开发出血液预警诊断试剂盒,实现“一滴血防OP”“一滴血防骨折”的目标,助力骨质疏松症精准诊治体系建设;临床骨科、内分泌、老年科等相关科室和病房也可以根据阴阳分型进行精准分类管理和精准治疗。对于普通百姓,这项研究后续还能够告诉大家哪些人适合吃钙片、哪些人不适合;对于不适合的人群,团队已经在开发相应中药制剂。

本文发布于人民日报,2024316日,记者:姜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