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搜索信息

第九届悦读中医活动优秀作品

悦读中医好感悟|当中医遇到诗词

发布时间:2023.09.28点击:119

从七情到花开,从植物到动物,都有无数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我们也可以从诗词中发现其将中医药用文学的角度,人文的情怀,把诗词和中医交汇在一起,感悟美的同时也能领悟到中医的智慧。《诗词中医》本书将诗词中的中医发掘了出来,也让我们领悟到,当诗词遇到中医,诗词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当中医遇到诗词,中医变得更加美丽而通俗。

诗词和中医都追求和谐。诗词作为文学的瑰宝,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表达出人们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理解和感悟。而中医作为医学的瑰宝,追求身心的和谐平衡,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五行和气血等要素,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诗词和中医都强调生命的和谐与平衡,都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诗词和中医都注重调理身心。诗词以其表达情感、抒发心境的特点,可以起到情绪调节、心灵抚慰的作用。而中医则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气血循环,调整脏腑功能,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诗词和中医都强调人的身心健康,都注重调理和养护身体。

中医讲究药食同源,中药多属天然药物,而天然的药物又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而中国古代诗词中描写植物,动物和矿物的诗词比比皆是,所以我们也能从诗词中发现中医药的影子。自商以来,就有对小麦的食用记载,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用“来”字来指代小麦。《吕氏春秋·权勋》记载:“临战,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阳谷操黍酒而进之。”说明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学会了用黍来酿酒。酒素有“百药之长”之称,可见中国药食同源思想来之已久。

正如《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时之为药物。”反映了古人药食同源的思想。药食同源,五谷皆可为药。正如书中所写,小麦安神,大豆健脾,核桃益寿。荷叶,萱草,采薇,紫苏菜,油菜花,扁豆花,诸如此类也可以作为中药进行使用。

中医的治病原则与诗词歌赋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注重扶正和自身修炼,因此我们也可以在很多诗词中观察到中医的思想。

中医治病讲究用邪正消长的发展来观测机体阴阳调和的根基,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所谓邪正相博,是为正气内存而邪不可干。若邪之所凑,则其气必虚,则需通晓扶正祛邪,当于内外兼修的道理。后为益寿所用,也是在世事无穷变化中有所启发。自古文人雅客追求尘俗中内心所向往之清明,文天祥用:“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表明扶正是自发的向内修行。且观庄周无为有国者所羁,以快吾志焉。扶正是顺从本心,抵御外邪的旨意,且望叶嘉莹继易安灯火,续静安绝学,扶正是踵事增华扑灭邪风的要义。前人之姿犹存心中,亦要我辈在信步历史长廊中有所发扬,如此方见内修正气于己身家国繁荣的重要性。

古人云:“诗词之美,胜千言。”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能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而中医药则是我国悠久的医学传统,它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效广泛受到人们的推崇。当诗词之美与中医药相结合,既能增添文化魅力,又能传承中医药的智慧。诗词以其精炼的表达和深邃的意境,能够将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娓娓道来。例如,唐代诗人李时中的《千金方》中有句“君子守之,小人弃之”。这句诗意味着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调理可以保持健康,而中医药正是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健康的目的。另外,宋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方》中也有“世人不解我,我独解世人”的句子,这句诗表达了孙思邈对中医药独到见解的自信,也展现了中医药在当时的重要地位。诗词还能通过表达情感来传承中医药的理念。中医药注重人的身心健康,而情绪的稳定对健康至关重要。

作为新时代中医药传承人,我们应将中医文化融入诗词,将中医之美更好的传承下去。


所阅读的作品名称:诗词中医

作者:李睿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