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搜索信息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上海市健康辨识与评估重点实验室

发布时间:2022.11.30点击:301


上海市健康辨识与评估重点实验室依托我校基础医学院中医诊断学科,是目前国内唯一进行中医四诊合参客观化研究的实验室,于201310月由上海市科委批准筹建,20166月通过上海市科委验收,在2020年度上海市生物医药领域重点实验室评估中取得良好成绩。

目前,实验室主任为王忆勤教授,副主任为柯尊记教授和何建成教授。另有学术委员会专家9名,分别是刘平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杨广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夏春明教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宓现强研究员(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朱维良研究员(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陈家旭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吕嵘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忆勤教授以及成峰副教授(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

本实验室吸取和借鉴现代多学科理论、新技术及方法,基于中医诊断信息客观化采集与分析技术、中医证候建模方法,研究健康、亚健康及疾病状态下的中医四诊信息及证候特征,并进行中医诊疗设备研发与临床验证,旨在为中医临床规范化诊疗、临床疗效评价以及中医诊断相关标准制定奠定基础。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中医诊断客观化、规范化、标准化研究;(2)亚健康辨识、评估及管理研究;(3)中医诊法技术在疾病、康复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现阶段,实验室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面成效显著,打造了一支专业技术精、学术造诣深的学术带头人队伍,培养了一批勇于创新、业务能力出众的青年学者,由中医学、中医工程学、计算机学、医学统计学、免疫学、生物学等多学科专业人员组成,硕博士占94%,高级职称占85%45岁以下17人(占总人数50%),高级职称占76%。国家级和国际机构学术任职27人,占总人数77%

实验室在此次评估周期内,先后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22项,总科研经费3201万元;发表高质量研究论文21篇;主编、副主编教材6部、专著8部;发布国际标准1部;授权专利8项、著作权2项,申请专利5项、著作权1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奖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二等奖等省部级奖项6项。主要成果包括:

1)实验室已构建中医舌、面、声音、问诊、脉诊数据库10万余例,四诊合参数据库1万余例,研发并转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医舌诊仪、四诊仪等中医诊断设备,被国内30余家教学、科研单位及社区服务中心推广应用,总使用率全国领先,在可穿戴、智能化中医诊断设备研发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同时基于问诊、舌面诊、脉诊参数建立冠心病高危患者识别模型,可望以无创、简便的方法用于冠心病患者风险预警。实验室副主任何建成教授带领课题组将四诊信息与实验室指标脑钠肽相结合,建立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被国内12家单位应用,获2017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由实验室主任王忆勤教授牵头主持制定的中医舌诊国际标准ISO/TR 20498-5、中医舌脉诊术语国际标准ISO 23961-1/2是我国率先发表的中医诊断类国际标准。其中,ISO/TR 20498-5解决了中医诊断数据无法互通的问题,提升了我国在中医诊断仪器研发领域的国际话语权;ISO 23961-1/2为中医诊断术语标准建立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入选2021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以上标准的发布均得到了中国新闻网、人民网、解放日报、劳动报、中国中医药报等10余家媒体转载报道。

3)在教学方面,实验室研发了中医脉象模拟系统、中医脉诊训练与考核系统、中医临床辨证思维训练与考核系统等中医教学设备,承担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中医诊断学》的课程建设项目,让一流科研成果融入优质教学资源,有效推动我校在中医诊断学领域的科教融合工作。

建设期间,实验室与国内外学术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与国内知名高校(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医院(曙光医院、龙华医院、岳阳医院等)及企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10余家单位合作开展中医诊断仪器开发、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与国际医疗信息化联盟、美国加州大学、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等10余家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及高校合作开展中医四诊信息数据挖掘研究。

 “十四五”期间,实验室将立足中医理论指导,在大健康领域扎实推进人工智能、5G技术和大数据技术与中医诊断研究的深度融合,着重开展中医诊断信息分析、疾病风险预警技术与临床常见慢病健康管理的应用研究,建成中医智能诊断关键技术和大数据的研究平台,提升中医药在医疗保健、疾病预警方面的能力,辐射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和标准制定,为中医现代化、国际化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