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回家给你做好吃的!”母亲节,这些大学生和妈妈一起抗疫,只求同时不求同地
发布时间:2022.05.08点击:54
希望我们都能早日“凯旋”,全家在一起吃饭!
唐婧奕:“妈妈,今天我在居委做志愿者。”
妈妈:“注意防护!”
唐婧奕:“做了‘大白’才知道,医生真的很不容易,我浑身都是汗,戴着N95口罩很闷。爸爸、妈妈辛苦了!希望我们都能早日‘凯旋’,全家在一起吃饭!”
妈妈:“大疫面前,我们全家并肩在一起抗疫。你也要多注意防护,回家妈妈给你做好吃的!”
今天,5月的第2个周日,母亲节。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在上海,各个高校的不少大学生,都和自己的妈妈一起战“疫”——只求同时,不求同地。
和妈妈快2个月没见面
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唐婧奕,父母都是医务工作者,特殊时期一家三口分别在不同战场“行医”。
作为核酸采样点的点位长,唐婧奕的父母经常凌晨4时左右出门到单位整理采样物资,6时到点位开展核酸采样工作。父亲一边负责医院的抗疫物资保障,一边参加应急队伍采样,经常在单位值班。而母亲常常在采样完回单位,还要保障社区居民配药。
受到父母带动,唐婧奕看到社区群里的招募志愿者通知时就立刻报了名,利用在线教育课后时间,在居委采样点现场维持秩序、扫核酸码、协助医务人员采样、上门发放抗原采样物品。她说:“作为医学生,我义不容辞入队。”
与唐婧奕同学一样,上中医护理学院研究生李心钰作为学校核酸检测岗位上的志愿者,自3月以来和妈妈已经快2个月没有见面。
李心钰说:“我妈妈是一个老党员。疫情暴发后,她下沉基层主动与单位所在地的居委会和社区干部一起,协助社区工作人员核查‘绿码’,管理人员出入,坚守第一道防线。”在学校最需要志愿者的时候,也是妈妈鼓励李心钰加入校区核酸检测的志愿服务中,用自己的所学所能与老师同学在前线作战。
医生的孩子做好志愿者
对于李心钰来说,妈妈已经不仅是一位母亲,也是千万家庭的守护者。虽然不能见面,但李心钰妈妈也希望通过身体力行和关心支持,鼓励女儿。“你的选择是最棒的。我们支持你。圆满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平安回来!”
同样,来自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20级英语(师范)专业的赵祎慧,母亲也是一名医生,家住浦东新区张江镇环东社区。因多次开展核酸筛查,全社区近1.5万人要在指定核酸点进行核酸检测。
妈妈说:“社区是大家,只有大家安全了,小家才能平安。”在妈妈感召下,赵祎慧报名参加了志愿者工作。“面屏上的雾气凝聚成水滴顺着额头滑下,甚至一次地上的污水透过破了洞的鞋套打湿了鞋袜,但和妈妈共同奋战,心里暖暖的。”
在奉贤区,上海师范大学数理学院的严宇韬一家,也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严宇韬在党员母亲的言传身教下,主动请缨参与志愿工作。网课下课休息后,严宇韬与母亲一同负责布置小区核酸检测场地,帮助老人进行核酸登记。严宇韬父亲是一名医务工作者,疫情期间更是经常起早贪黑。“我们一家人,在不同岗位上坚守着自己的职责。”
母子母女上阵不问先后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2020级本科生杨欣怡家住在闵行区,所在小区进入封闭管理状态后,她主动报名参加志愿者,与正在担任小区志愿者的母亲一同奋战在防控第一线。
杨欣怡积极协助社区开展核酸检测采样,维护检测现场秩序,帮助老人下载应用并登记,组织和引导年老体弱等不方便离开住所的居民开展采样。虽然每次忙完都很疲惫,但她毫无怨言,因为为他人服务让她很有成就感。
母子母女上阵,不问谁先谁后。作为中医大预备党员的顾意鸣,4月初就担任所在小区的门岗志愿者,经常与外卖、团购、社区工作人员、核酸检测人员接触。尽管很多志愿者最初都害怕在门岗值班,但作为一名医学生的他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向小区志愿者们科普正确的自我防护要点和消毒方法,缓解了大家的紧张情绪,成功守护自己的小区。
做志愿者过程中,他也发现小区中很多老人不会操作手机,常常买不到菜。在与母亲交流之后,他鼓励母亲成了一名小区团长,不仅保障社区居民菜篮子需求,还主动为那些不会网上购物的老人送货上门,让每一位居民都能拿到物资。
本文发布于《解放日报》·上观新闻,2022年5月8日,记者:徐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