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周到:上海中医药大学有一支“骨健康服务”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发布时间:2021.10.13点击:166
上海中医药大学王拥军教授领衔的“骨健康服务”教师团队是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团队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的老中青三代教师和医务人员组成。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施杞是团队指导老师。
施杞教授在医院病区开展教学查房
“骨健康服务”教师团队负责人王拥军教授是施杞教授众多优秀弟子中的代表,他在2005年3月完成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分子骨科学博士后研究工作后,谢绝指导教授的善意挽留,毅然回到施杞教授领导的脊柱病研究所,培养带领起一支吃苦耐劳、勇于开拓的创新团队。
守正创新,勇攀高峰
团队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对接“慢性病防治”国家战略,针对“人口老龄化”社会需求,弘扬“中医骨伤学科”特色和优势,创新发展了“慢性筋骨病学”,并建立了“中医骨内科学”,带动了中医骨伤学科跨越式发展。
团队负责人王拥军在实验室带教
“慢性筋骨病”具有“三高一大”特征(患病率高、手术率高、复发率高、危害性大)。
在防治脊柱筋骨病(颈腰椎疾病)的研究方面,施杞教授带领团队,运用“调和法”和“调衡法”,创制出中药新药“芪麝丸”,同时采用“整颈三步九法”和“施氏十二字养生功”,不仅改善了患者疼痛麻木、活动障碍,还减轻了抑郁焦虑情绪,提高了生活质量,发挥了传统中医康复防治颈椎病的特色和优势。
该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在防治骨关节筋骨病(骨代谢疾病、肾精亏虚型慢性病)的应用与基础研究中,通过“证病结合”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证明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OP)患者以“肾阳虚”和“肾阴虚”为主要证候,并建立了“证病结合,分型论治”POP的临床规范化方案和综合评价体系,系统性、科学性、整体性指导临床试验研究和临床指南制定。
“骨健康服务”教师团队
建立了“肾骨系统基因调控网络”,揭示了“骨代谢动态调控规律”的新机制。发现了温肾阳颗粒、滋肾阴颗粒都具有“双重调节骨代谢平衡”的作用,阐明了补肾中药调控骨代谢的作用机制,形成了“调和肾阴、肾阳法”防治POP的整体观思想。该项研究成果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此外,团队创新性提出“肾精亏虚型慢性病”概念,进一步证明“肾精亏虚型慢性病”共同致病机制为神经-内分泌-免疫-循环(NEIC)系统功能失调,干细胞微环境及细胞信号通路紊乱。该项研究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团队深刻认识到,用现代科技理念赋能传统医学,是中医药突破发展瓶颈的端口。有效利用现代医学技术成果,结合中医传统思维,勇于创新,才能让中医药更好焕发出全新生命力。
精准扶贫,服务健康
团队坚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方向,以不断提升中医药的现代科学性和国际认可度为目标,弘扬中医骨伤及康复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创新发展了“骨健康服务”体系。
团队形成了“内调气血脏腑,外调筋骨失衡”的防治原则,建立了“预防、治疗、康复、养生、保健”相结合的综合防治体系,创立了“十二字养生功”、“筋骨平衡操”等富有中医特色和优势的系列技术,开发出13种“简便效廉”的治疗方案,并通过“骨健康服务直通车”、“中医医疗联合体”、“名中医下社区”等方式推广应用。
骨健康服务直通车进社区
研究成果吸引30多个国家和地区患者前来就诊,已经在2600余家医院和社区推广应用,免费赠送38000张“十二字养生功”、“筋骨平衡操”等健康资料的光盘,为居民免费检测骨密度,测量血压、血糖、血脂、肝肾功能,检测骨代谢四项指标,化验钙磷代谢、肌酐和血镁十多项血液生化指标。
有300多万人次接受了骨健康服务,从而系统、科学、有效地预防了骨疾病。
团队成员还长期深耕在江西、湖南等革命老区和云南、贵州等贫困地区开展“中医药健康精准扶贫”服务,惠及3000多万慢性病患者。
团队与当地医院结对子,深入中医科、骨伤科、老年科、康复科等科室开展全面医疗健康指导工作,授人以渔,并积极传授专病专科技术知识。
团队成员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制作并推出其编创的“健身气功养肺方”、“肺康复坐位训练”和“肺康复卧位训练”三套“运动处方”的教学视频。
参加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举办的上海市新冠肺炎患者诊治联合会诊,并将该“运动处方”用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150多名新冠肺炎患者综合康复训练及随访和康复指导,用于雷神山医院新冠肺炎患者的康复指导。
大道岐黄、薪火相传
在施杞教授和王拥军教授的带领下,团队提倡“一体两翼”的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坚持以“自尊的品德、自强的精神、自为的能力”人格培养为基本,建立了“科教融合、协同创新、传承发展”的新时代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近20年来,团队先后培养出一大批既秉承中医传统理念、也熟稔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人才,其中硕士、博士生230多名,指导博士后21名,学术继承人39名。团队已成为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创新团队,上海高校第一批创新团队等。
本文发布于《新闻晨报》·晨报周到,2021年10月13日,记者:董川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