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播电台:中医药如何更好地传承于创新?10位两院院士齐聚2021年上海中医药大学院士论坛
发布时间:2021.05.19点击:120
2021年5月19日 作者:刘康霞
守正创新,传承发展,昨天,10位两院院士和诸多权威中医药专家、学者齐聚上海,参加2021年上海中医药大学院士论坛。围绕“‘守正创新,传承发展’—中医药发展与人类健康”这一主题深入交流、分享经验、探求新路。
20世纪80年代,全国名老中医超过5000人,现已不足500人。中医流派也曾经富有多样性,比如丹溪学派、攻邪学派、温病学派、易水学派、温补学派、伤寒学派、河间学派等,如今也是传承创新乏力。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琦在论坛上直言,目前由于偏重学术共性,而缺少学术个性,中医药如何保持传承的主体性,在转型发展中不被“转基因”。他说,当前,处于打造中医药“长板优势”的大好时机,但从传承不足、创新不够,到作用发挥不充分、中药材质量良莠不齐,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仍面临一些严峻问题。
论坛上,全国名老中医、原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严世芸教授从中国传统文化里具有哲学思想的“和”字出发,阐述了其在中医学理的运用,他也谈到,临床实践中,部分中医医生的思维方式,往往依据这样的逻辑:先想一想这是西医中的什么病,再从中药中找一找有什么对症的药。
论坛上,陈凯先院士结合新药研发案例,介绍了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快速发展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前沿,阐述了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新药研发的进展与成果、生物医药的新形势与新机遇。
院士专家们说,即使名医大家也参考生化指标,也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疗效,但中医思维不能丢弃、不能弱化,应形成一种内生自觉,回归中医本位,守正创新、传承发展。
作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重点打造的高水平学术会议,院士论坛自2018年举办以来,致力于探究医药发展前沿领域和全新发展方向,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以及协同创新优势,为中医药创新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为中医药创新研究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引擎。今年的论坛,既有陈凯先、林国强、吴以岭、杨宝峰、涂永强、谭蔚泓、王琦、刘良、仝小林、樊春海等两院院士的主题报告,也有全国名老中医严世芸,以及近年在医药研究领域取得颇丰成果的屠鹏飞、陈红专、杨永清、季光、王拥军、詹常森等专家的精彩分享。
本次论坛还举行了以“中药创新,产业与资本协同发展”为主题的圆桌对话,7位业内嘉宾聚焦上海在中医药研发上的产业优势,探讨了如何用现代科技手段诠释中医药所蕴含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