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教育时报:打造一流团队 培养一流人才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科为长久发展“造血”
发布时间:2021.01.15点击:338
2020年1月13日 记者:李婷
作为上海中医药大学三大学科之一的中医学科,强调“德育为先”,以“引育结合”的方式,积极培养卓越中医人才和“中医”+“新工科”复合型工程人才,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取得“A+”优异成绩。
近年来,该学科一直对标国家和区域经济重大发展战略,面向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民健康需求,聚焦“重大疾病疗效突破”和“智慧中医健康服务”,汇聚一流学者、打造一流团队、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建设世界一流中医学学科。已形成基于临床的中医理论传承和创新、中医防治重大疾病能力提升、针灸推拿临床疗效评价与效应机制、病证结合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智慧中医健康服务等五个优势方向和重点研究领域。
上海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终身教授刘平是我国首批“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中医学领域内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第一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的负责人,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学科带头人。他告诉记者,近年来,中医学科打破原有构架,将基础研究(大学院所)与临床研究(附属医院)有机联动,院所合作、院院合作,中医学科与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等学科融合,培养具有传承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中医学专业人才;传承中医药传统知识,推动原始创新性发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
“特别是我校首创的名医、名师工作室传承模式在全国推广应用,实现研-育-医相互融合的中医学学科体系。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学科交叉融合,谋划和加强学科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并加强中西医结合学科、康复学科的发展,打造新的学科增长点,既提升了中医学科内涵,也扩大了学科外延。”刘平教授说。
“学科建设的背后是育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才能真正为学科的长久发展造血。”刘平对此深信不疑。学校以德育为先,推进跨界协同育人共同体工程。学科着力于融合多元德育工作主体、贯通多维德育工作平台,形成“百门课程为先导、百分百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功能”的建设格局,着力打造“岐黄中国”品牌课程,发挥专业课程思政的典型引领作用。
学校通过引育并举的创新型团队建设,打造个性化的“顶尖优势创新团队”“高水平创新团队”,实施“基础学科临床实践提升计划”,通过27个创新团队的建设,创新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创新型人才。实施“中医药领军人才”计划,构造杏林名师、名医、名家人才孵化高地。依托“5+3+X”一体化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开展以国医大师裘沛然教授命名的“沛然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传承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配备“基础+临床”双导师指导学生参与“梯度、贯通、提升”为特点的科研实践活动。共建“中国中医科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学院”,2020年起招生本博连读“屠呦呦班”,探索“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中医学长学制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以学科建设为导向,结合学科发展及社会发展需求,经过层层选拔设置8个顶尖优势创新团队及19个高峰高原创新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