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沪上中医人深情讲述抗疫故事 发出爱国力行时代强音
发布时间:2020.08.17点击:203
2020年08月16日
在第三个中国医师节前夕,8月16日,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和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举办“共抗疫情 爱国力行”音乐朗诵会,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弘扬上海市中医药系统医务工作者的抗疫精神,共庆中国医师节。
与会的朗诵者、演讲者、歌唱者和受访者里有驰援武汉的“战疫先锋”、守护上海家园的“守门人”、仍在常态化的疫情防控中坚守岗位的“健康卫士”、投身防控一线的“基层战士”,还有保障新冠肺炎中医治疗的“中药工匠”。他们倾情演绎抗疫前线的感人故事,生动还原了上海市中医药系统抗疫的历程,呈现了沪上中医人以实际行动发扬海派中医优势、践行医者仁心的大爱与担当。
在诗朗诵中,对于战斗在武汉的60多个日夜,曙光医院的医护人员将迎难而上的“逆行”精神吟诵。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援鄂队员邓玉海在驰援期间创作了多篇诗作,诗词里有他作为湖北人愿将所学回馈家乡的赤子之心,也有他珍视的队友们的名字。医护代表们讲述防疫抗疫的经历,带领与会者重温了在武汉驰援、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下称公卫中心)和社区防控疫情的刻骨铭心时刻。
由龙华医院、曙光医院、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市中医医院122名医护人员组成的第四批国家中医医疗队在雷神山医院的一个半月时间里,因地制宜,发挥上海中医诊疗方案特色,共收治病人201人,192人治愈出院。医疗队总领队刘华现场演讲道,当时医护人员挺身而出,仅用3小时集结成队,在疫情形势尚不明朗的情形下“炼”成了十条铁一般的纪律。他说,从“毛坯房”到标准的负压病房,这支医疗队带进病房的是充沛的物资,还有中医传统诊疗技术、24小时的值守关怀。
除了分批奔赴武汉支援的医护精英外,上海还有一支精锐力量驻守“家门”。张炜就是其中一份子,他是上海市中医药防治专家组成员、曙光医院呼吸科主任。张炜介绍,上海中医药救治专家组发布了《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第一、二版,他们总结的救治经验被纳入《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病诊治专家共识》和国家中医药救治方案第六版。尤其是他们归纳的中医药“三方三药”治疗经验至今还在公卫中心里得到广泛运用。
首批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市级医疗救治中医专家、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王振伟,曾奔赴雷神山医院抗疫,返沪后坚守公卫中心防疫治疗一线至今。在雷神山上,他和队友们积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打出了中西医结合救治的组合拳,见证了重症患者转危为安。龙华医院的甄暐代表援鄂护士讲述了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里的苦与乐,她回忆起隆冬天里身着防护服应对挑战的场景,“面对病人期盼的眼神,我们的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勇往直前。”
为了感谢援鄂医疗队员们中西医结合协同作战,成为疫情防控“中国方案”的闪耀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向援鄂医疗队发来感谢信,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宣读并向医疗队代表颁发感谢信。
抗疫期间,上海市中医药系统科研人员充分发挥中西医协同攻关力量。其中,全国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严世芸主编的《新冠肺炎中医防治读本》作为公益图书发放给上海市民。会上,该书副主编杨爱东向各区卫健委代表赠书。
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曹锡康表示,学校系统在医师节前后通过举办和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节日活动,积极倡导科学的生命观、健康观,不断增进全社会对医务工作者和卫生健康工作的理解认同,同时将继续宣讲好、传播好中国抗疫故事,用好抗疫这本珍贵的“生动教材”,激励更多师生员工秉承医者仁心、强化使命担当,继续当好守护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
上海市卫健委副主任、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胡鸿毅表示,全市上下共有18家中医医疗机构的252名队员驰援武汉,他们和在沪的中医药系统广大医务人员一起,全力精准施治,筑牢防疫堡垒,用大爱与责任守护了城市安全,担负起拯救生命,护佑健康的光荣使命。下一阶段,将始终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策略,全力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全面提升中医药系统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
最后,上海中医药大学学生代表唱响“战疫”原创音乐作品《家》,以歌声传递祝福,向奋战在抗疫第一线的医护人员致敬,向默默坚守岗位的教职员工们致敬。上海市各级中医医疗机构援鄂医疗队队员代表,市卫健委、市中管局相关处室负责人,上海中医药大学相关负责人和师生代表,各区卫健委和各区中医医疗机构相关负责人等出席活动,线上收看网络直播的人数逾1.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