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这两百名新冠患者人均住院费不到八千元,中医人过医师节治得好疫病写得好诗词
发布时间:2020.08.17点击:119
2020年8月16日 作者:徐瑞哲
“不少病人天天打针灸‘打上了瘾’,不少病人练就了一套‘中国功夫’。”
雾在眼底,汗如雨滴
家在心里,犹如天地
疾病的突袭,人民的呼吸
剪去那丝缕,奔赴那朝夕……
在第三个“中国医师节”之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蔡承曦医生弹着一把吉他唱起歌来。这首《英雄的战役》,也是这位帅哥自己作词、作曲的。
从驰援武汉的“战疫先锋”、守护上海家园的“守门人”,到仍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坚守岗位的“健康卫士”、各路投身防控一线的“基层战士”,还有保障新冠肺炎中医治疗的“中药工匠”,8月16日下午,蔡承曦与上海市中医药系统医务工作者一起,过了这个特殊年份并属于自己的节日。
【抗生素使用率最低】
“中医药治疗率100%,纯中医治疗率66.7%,人均住院费用0.75万到0.79万元,重症患者人均1.1万到1.3万元。”第四批国家中医医疗队总领队刘华用一连串的数据,证明中医药救治新冠病人“疗效好、费用低、康复快”。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在雷神山医院的一个半月内,由龙华医院、曙光医院、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市中医医院122名医护人员组成的第四批国家中医医疗队3小时集结成队,从“毛坯房”建成为标准负压病房,因地制宜发挥上海中医诊疗方案特色,共收治病人201人,治愈出院192人。
据统计,医疗队所在病区是新冠肺炎患者收治最多的病区之一,而他们抗生素使用率最低,经手病例没有一例加重、复阳,且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刘华难掩自豪之情。
除了江城战“疫”,上海还有一支精锐力量驻守“家门”。上海市中医药防治专家组成员、曙光医院呼吸科主任张炜就是其一。他介绍,专家组由吴银根教授担任组长,涵盖来自曙光医院、龙华医院、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中医医院以及公卫中心、儿科医院中医科的多位专家。
他们发布了《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第一、二版,他们总结的救治经验被纳入《上海市2019冠状病毒病综合救治专家共识》和国家中医药救治方案第六版。尤其是他们归纳的中医药“三方三药”治疗经验,至今还在公卫中心得到广泛运用。
作为首批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市级医疗救治中医专家,来自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王振伟,不仅奔赴雷神山医院抗疫,返沪后坚守公卫中心防疫治疗一线至今。他笑言,团队创新性地将“管针”带入负压病房,还向患者传授中医养生功法,使得中医外治法在雷神山绽放异彩。“不少病人天天打针灸‘打上了瘾’,不少病人练就了一套‘中国功夫’。”
【社区医护“能文能武】
一句轻声的安慰,一次温暖的握手,一个不屈的眼神,一次又一次的接力共战,是和战友在与死神手里抢人时签下的赌注。”
治得好疫病,写得好诗词。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沪上中医人“诗词会”中,他们脱下白大褂、摘下护士帽,就成了诗人、歌手。
战斗在武汉的几十个日夜里,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援鄂队员邓玉海创作了多篇诗作。诗词里,有他作为湖北人愿将所学回馈家乡的赤子之心,也有他珍视如战友的队友们的名字。在一首《雷神战“疫”》(《迎战•海派中医》)中,邓玉海写道:
雷神山里群英会,昨夜遥闻战鼓擂。
擦掌磨枪迎新冠,劈波斩浪破旧垒。
中西合璧齐发力,内外兼修共显威。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伴君归。
社区医护人员也是“能文能武”。沈志萍的工作单位嘉定区安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地处上海市与江苏省昆山市的交界,1月23日起连续59个日夜,她和同事们承接了在7个高速道口24小时值守的工作,为上海守好了西大门。来自宝山区罗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吴清写下的诗篇,就记录了这样的“娘子军”:
在这支队伍中/有60后的高年资中医医生/有70后的中医针灸科医生/有80后的中医内科医生/有85后的中药药剂师/也有95后的年轻中药师/更有经验丰富的中医康复医师/她们就是整齐划一的“白衣娘子军”……
为了认出彼此/她们在防护服后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朱艳、贺艳芳、柏慧慧……/为了鼓舞对方/她们在防护服后写下了自己的代号/70后,80后,85后,95后……
上海市卫健委副主任、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胡鸿毅透露,此次全市上下共有18家中医医疗机构的252名队员驰援武汉。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向医疗队代表,宣读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感谢援鄂医疗队员们中西医结合协同作战发来的感谢信。同时,全国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严世芸主编的《新冠肺炎中医防治读本》也作为公益图书发放给上海市民。
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曹锡康致辞
温热的碗筷
和咬了一口的蛋饺
被搁置在
父母担忧的眼神里
你把所有的嘱咐和祝福
装进行囊
“放心吧,等我回来”
故作轻松
把从拉链缝里透出的不安
拉起来
换身衣服
你便扛起了使命
你是战士
——与死神博弈!
(选自曙光医院许丽莉《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