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最美中医药人】伤口未愈上火线,她忍着疼痛直面生死!
发布时间:2020.03.23点击:196
2020年3月23日
首都医科大学 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1月27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援鄂医疗队迅速集结,当天抵达武汉,定点支援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10名队员中有2名医生和8名护士,医疗队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并任命了医疗队队长、副队长和党支部书记,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提高团队凝聚力。
团结同心,凝聚力量
危急时刻,党员先行。关丽是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她身先士卒,第一个走进隔离病区,第一个进入重症病房为气管插管患者进行特级护理。所有危险操作,她都第一个挑战,并把注意事项一一总结,反复交待,为队员们的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和关丽一样担心伙伴防护安全的,是“严厉”的副队长蔡卫敏。她曾经奋战在抗击“非典”前线,具有丰富的传染病重症患者护理经验,深知进行呼吸机护理、气管插管等操作时被感染的风险非常大,因此,她对队员的防护训练近乎苛刻,一个细节有误,都要从头再来。
同样参加过抗击“非典”战斗的队长陈明,这次更是第一时间请缨驰援。看到年轻队员因初到疫区时强忍的焦虑紧张,陈明告诉他们:“没事儿,有我们在。”
辨证论治,体现中医价值
面对新冠肺炎患者,陈明不仅关注肺部CT、血象检查等理化指标,更关注他们的舌苔和脉象。在重症病房,陈明不仅要与患者面对面查看舌苔,还要为他们把脉。他说:“理化检查能监测病情发展,舌苔脉象更能反映患者身体变化,对于治疗非常有意义。”
最初,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没有中医科,更没有中药房。北京援鄂医疗队中只有陈明和陈腾飞两名中医医师,虽有方无药,他们依然坚持详细记录患者舌苔、脉象,为中医诊疗新冠肺炎患者提供第一手资料。
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提出的“祛邪必先扶正”的治疗原则,被医疗队队员们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和护理。遵循胃肠同治、解毒活血的治则,通过中成药、中药注射剂的使用,使轻症患者趋向痊愈,中度患者控制住病情,避免向重症、危重症转化,从而截断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经过治疗后,患者们发热时间短了,恢复快了,不由感叹北京的中医大夫真厉害!
北京中医“神护”,温暖如亲
北京中医医院的护理团队承担着重症患者的护理工作的同时,还把独具特色的中医护理技术带到病房,减轻患者病痛,被患者们亲切地称为北京中医“神护”。
护士刘海楠和王天骄是一对年轻的师徒,她们说,17年前抗击“非典”,我们是被保护的一代,现在我们要竭尽所能守护患者。
医疗队队员马娜发现有的患者总是安静独坐,沉默不语,便萌发了“暖心便签”的想法。于是,写着“在这里,我们就是您的亲人”“春暖花开了,您要康复了!”“你蛮杠,莫和不过”(武汉方言:你非常棒,不要害怕)的暖心便签送到患者手中,成了支撑他们坚持下去、积极配合治疗的希望。每当看到患者因为失去亲人痛苦无助,甚至想放弃治疗时,医疗队队员张芳芳都感同身受,为他们讲述自己失去母亲时走出悲痛的故事,鼓励他们勇敢地战胜病魔。
很多患者都有焦虑、烦躁、失眠的症状,严重影响治疗效果。护师刘娜与医疗队队员们为患者做耳穴压丸的治疗,不仅缓解了患者呼吸困难、喘憋、咳嗽等症状,还调节和改善了睡眠。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站出来,负起责任,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提及报名驰援湖北省襄阳市的过程,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肺病科副主任医师李丁蕾说,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她早已做好准备,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这是必须要扛起的责任和必须要面对的挑战。
到达襄阳市后,经过几天紧张的岗前培训,2月21日,李丁蕾正式进驻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危重症二病区,与同事们一起投身于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斗争中。
让李丁蕾印象最深刻的患者,是一位80岁的新冠肺炎合并心衰的老奶奶。老奶奶入院时不仅发烧、咳嗽,甚至连吃饭都要休息很多次才能完成。李丁蕾每次值班,都会在老奶奶身边多待一会,帮她倒水拿药,陪她聊天。即使老奶奶普通话说不清楚,两个人的语言沟通存在很大障碍,但李丁蕾还是努力通过动作和简单的文字和她交流,鼓励她战胜病魔。
时间久了,亲人不在身边的老奶奶开始担心家里人,家里人也想要了解她的近况,李丁蕾通过隔离病房里的唯一一部手机帮助老奶奶和家人视频。出了病房,她也主动和老奶奶的家人联系,让他们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能放下。
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老奶奶康复出院了。老奶奶的儿子特意打电话给李丁蕾,感谢她和辽宁医疗队对母亲的照顾。听到来自湖北人民的感谢和祝福,李丁蕾更加有干劲了,“我们的工作就是治病救人,患者健康就是最让我们开心的事”。
上海中医药大学 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传统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周扬在第一时间请缨前往武汉,然而没有等来去武汉的消息,却在2月7日晚收到了前往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参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工作的通知。
第二天下午,周扬随车来到了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作为进驻病房的中医医生,他和同事除了分管一部分床位之外,还负责所有患者的中医治疗。
中医问诊需要望闻问切,但由于厚重的防护装备,这些平日里最基本的看诊变得十分不易,周扬感慨,“这些问题远远超出了我之前的预想,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么多患者的辨证处方,难度很大。”
为此,和团队商议之后,周扬专门建立了“中医沟通群”微信群,将病区内的患者集中到一起,让患者在群内及时反映用药以后的变化与感受,包括不适症状、舌苔照片、咽喉照片等,再结合患者近期复查的血指标以及肺部CT影像。如此一来,周扬能更详细地了解患者的情况,开药时心里就有数了,处方用药也更准确。
借助微信群这个平台,患者们也慢慢熟络了起来,成为了朋友,互相鼓励、彼此安慰,每当有病友好转出院时,群里的其他人都会真心祝福,并相约一同去复查。患者间的这种情谊,无形中为周扬的中医诊疗增添了正能量,甚至有病友主动要求加到群里,进行中医治疗,这是周扬建群之初没有预料到的。
平时要注意观察病患体征数据,空余时间也要根据患者情况精心调整处方制剂,周扬一开始在群内很少讲话,打开微信群,主要就是收集患者的舌象,针对患者的问题答疑解惑。但时间长了,周扬一次次耐心的回复,逐渐赢得了大家的信任,患者也渐渐对这个中医医生产生了依赖。
实际上,周扬也被患者积极乐观的心态所打动,一点点融入到他们中去。“还发热吗?大便通了没?几点服的药?……”发现患者为病情忧虑,周扬结合他们最近的检查结果予以宽慰;当患者因为病毒核酸迟迟不能转阴而焦躁时,他耐心告诉他们不要着急。
周扬说,在卫生中心的经历也是一次德育,让他感受到了成为一名真正的好医生的意义。“我很感谢这些患者,自己的工作状态也在这段时间得到了很好的展现,这些感受和收获其实都是双向的。”周扬说道。
湖北六七二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
近日,苦战了48天的湖北六七二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感染三科正式关科,完成消杀工作后,准备恢复正常医疗秩序。护士长张琦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1月中旬,武汉新冠疫情肆虐,六七二医院被确定为定点收治医院,骨折康复中的张琦不顾家人和科室主任的反对,向医院递交了请愿书,张琦说:“大疫当前,作为医护人员,我必须往前冲!”
2019年10月,张琦因锁骨、肋骨多处骨折进行了手术。12月复查时发现骨头并没有完全愈合,科室主任要求她一定要在家好好休息,作为科室的主心骨,她没有听从科室主任的要求,照常上班。医院被确定为定点医院后,所有病区都要进行改造,由于是骨科医院,大家都没有类似的经验,张琦忍着疼痛,带领她的团队在摸索中争分夺秒地改造病房,搬木板、安排病床、排班等,张琦每一项工作都亲力亲为,生怕漏掉任何细节。1月31日下午3点,张琦带着护士们正式进入“战场”。
“面对生死考验的疫情,护士们都很慌,有的小护士在慌乱中还哭起来了,同样心里没底的我,尽全力安慰和鼓励他们。”张琦说。真正开始“战斗”时,医院一切都还没有步入正轨,每天科室里最常响起的一句话就是:“张护士长在哪?张护士长呢?”张琦必须24小时待在科室里。
张琦说:“每一位医护人员在更换防护服准备进入污染区之前,我一定要站在旁边,直到他们按照院感要求完成所有动作。”张琦回忆了她处理第一例死亡案例的情况,因骨科医院患者死亡率非常低,大部分护士没有处理过这种情况,慌得不知所措。刚刚换了衣服走出隔离区的张琦接到了对讲机里传来的消息后,立刻换上防护服进入病区,带着护士们处理逝者。
48天里,张琦所在的科室共接诊患者103人,大部分患者心理压力都很大, 除了对患者精心护理外,张琦建立了科室联络群,记录下每个患者的需求及感受,以方便为他们准备日用品、喂饭喂水、陪检等,用细致的服务解除患者的心理恐慌。一位80多岁的患者出院时握着张琦的手热泪盈眶,并说等疫情结束后一定要到医院来,因为张琦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他不知道天天照顾他的张护士长什么样子。
3月初,张琦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她说:“其实荣誉应该是大家的,小伙伴们可能比我付出的更多!”
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
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驰援湖北医疗队的医护人员,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圆满完成了援助任务。一起来看看他们面对疫情坚定初心、迎难而上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