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徐建光 疫情防控呼唤中西医汇聚创新
发布时间:2020.03.12点击:198
2020年3月12日
徐建光,医学博士、复旦大学骨科学(手外科、显微外科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院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医学会会长、上海市医师协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改革与发展专委会主任委员。
2020年的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将中国推上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在这场战斗的开局之初,党和国家就非常重视中西医并重。2月18日钟南山院士团队公布了有关中药可以减少病毒进入细胞并减少炎症风暴的研究结果。从最近发布的一系列临床治疗情况来看,中医药对于新冠肺炎的疗效是明显的,尤其是对于轻症患者。然而,回顾近两月来中医药在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应用依然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在重点疫区中医药的治疗参与率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仅停留在30%左右;中医药抗病毒的基础与临床实证研究尚显薄弱,对其作用机理的独特性挖掘不到位。这些也反映出对于加快中西医汇聚创新、形成中西医优势互补的迫切性。
一、对中医药和中西医并重的认识要从“精神层面”上予以正视
中医药是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孕育下产生的医学科学。虽然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但是古老的中医智慧并不会随之消亡,最起码能为我们彻底攻克重大疾病提供宝贵的研究思路和“时间窗”。譬如这次新冠病毒对于机体器官损伤最大的还不是病毒本身,是感染后继发的“炎症风暴”,可以看出仅仅谋求对病毒的“抑杀”就过于局限了。更何况抗病毒药物的筛选、研发更是还有一定周期。现在对于中医药应用的轻视和不屑一顾,表面上看是对中医药的整体防治方案缺乏全面的认识和有效的论证,但深层次是对于中西医并重这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工作方针和基本国策缺乏真正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出:“我们既要从精神领域层面去解决对中医药概念的认识问题,还要从制度层面去解决中医药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对中医的科学定位正是“对中医药概念的认识”上首当其冲的学术问题。我们往往只看重“最先进”的技术,而忽视了自然的规律与人体的复杂性。
二、中医药传承与现代化发展要尽快补足守正创新的短板
当下我们对于中医药学科发展模式和评价机制无疑都需要一场新的革命。中医药现代化与产业化的“源头”来自于最鲜活的临床实践,但是就目前中医药发展的现状来看,往往仅停留在“跟随”与“模仿”西医学现有的医疗和研究范式上,缺少符合中医学自身特点的“迭代”与“自创”。中医西医之间仿佛还存在着“语言”隔阂。西医药院校学生对于中医药的学习也流于表面形式。与此相应,我们给于传统医学学术发展的空间也不充分,重大科研攻关偏于追踪“热点”和权威风向,对基础理论与文献研究的关注度不够,中医药理论的创新往往沦为无本之木。
近来被关注的中医“五运六气”理论,本身蕴含着深刻、朴素而又科学的哲理,但长期以来我们还只是靠几位有兴趣的专家,且研究关注的重点也是对于古代理论体系本身的整理,一些推理预测往往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相比之下,同样对于多因素、多纬度、高难度复杂问题的分析,美国科学家就曾利用卫星的遥感图像技术来预测地球上什么时候会爆发流行病并在做出科学预警。近期有关抗“疫”中医理论的探讨空前活跃,但这些鲜活的讨论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却很少出现。很多中药对抗击瘟疫病证有独特的功效,但现行的中医药临床与传承教学中却很少被考虑。此次对于中医伤寒、温病学理论的讨论很热烈,但观点的共识与聚焦不够。一方面反映出我们中医药教育本身的开放性,以及教材和课程教学内容的学术丰富性必须要有大的改变。从另一个侧面来看,主要是传统的“六经之旨”与“当世之务”的结合不紧密,研究的现实性、针对性不强。所以,当务之急需要优化中医药发展的“生态环境”,“正本清源”与“开拓创新”要齐头并进,尤其在支持中医药特殊人才成长和加大科技投力度方面要尽快补足政策短板。
三、要大胆突破机制约束促进中西医的汇聚创新
中西医学科的汇聚首先需要打破目前学科分置的壁垒,这里就需要有明晰的政策引导来促进高水平的中医药大学与西医顶尖院校(乃至世界一流综合性院校)的紧密型战略合作,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真正诞生一些从0到1的原始重磅创新突破,在“新医科”建设的新征程中唱响中医西医交叉汇聚的最强音。要创建高等教育“特区”,瞄准生命科学发展前沿,以建设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为目标,以凝练学科方向为主线,汇聚起一批具有宽广胸怀、前瞻眼光、扎实功底的优秀人才,形成一批国内外公认的中西医领域临床诊疗技术创新和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教育领域要突破人才培养现有管理模式,中西医拔尖人才联合培养也要有切实可行的保障机制。
中西医汇聚创新也离不开产教融合大格局和创新业态的构建。另外还要充分利用好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先机,将其与中医药特有的非线性思维与高度个性化的特质相融合,加大医学人工智能学科与专业建设,提升中西医研究临床转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