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搜索信息

媒体视角

媒体视角

话匣子:雷神山医院患者又发问:“我什么时候能再打针灸?”

发布时间:2020.03.01点击:43

202031日                记者:盛陈衔

晴天的武汉,是适合出院的好日子。

今天,武汉客厅方舱医院迎来了132名新冠肺炎患者的集中出院。另一边,雷神山医院的电动伸缩大门,也是一遍又一遍地开启,伴随着机械轮滚动的摩擦声,一批批康复患者走出病房,在阳光下与共同战斗多日的医生护士,挥手告别。

截至目前全国年龄最大、98岁高龄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治愈出院

同一天出院!

幸福的一家三口即将团聚 

查房、开医嘱……虽然是周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心血管内科主任樊民还是在一大早换上防护服。准备和他一起进病房的,是人称老邓的邓玉海医生,他们今天要把两大袋中药汤剂和一袋刚刚运到武汉的香囊带进病房。樊民说,这批香囊是后方专门定制的,有着驱邪辟疫的作用,放置了石菖蒲、艾叶、苍术等具有芳香化湿作用的中药材。今天将直接发到每名病人的床头。 

上午11点,樊民和同事陪着今天出院的一对母女,缓缓走出雷神山医院的大门。经过规范治疗、专家组会诊确认,两人符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出院标准,准予出院。 

在雷神山医院住了10多天,刘女士和她的女儿都在用中药进行治疗。上海的医生还帮刘女士打针灸、教她练习六字诀等训练呼吸康复的功法。刘女士说,觉得中医治疗效果挺好,以前经常感到胸口疼,现在好多了。上海医疗队对我们病人挺用心、挺关照的,尤其是对孩子,谢谢他们!

刘女士的女儿今年13岁,她称呼医疗队队员护士姐姐医生哥哥。今天出院了,她特意写了一封感谢信。 

 “今天真的是巧了。樊民告诉话匣君,小女孩的爸爸此前在武汉另一家医院住院,经过治疗已经痊愈,和母女俩一样,也是在今天出院。对他们三口之家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他们回到隔离点再隔离14天后,一家三口就可以团圆了。

  “我什么时候能再打针灸?

  针灸、六字诀、穴位敷贴、耳穴……这些疗法已经在雷神山医院上海中医医疗队里开展运用。岳阳医院呼吸科副主任王振伟说,为病人打针灸的医生都是拥有相关资质的,知道特定的穴位,讲究取穴要准”。他们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发展,对适合的患者进行针灸操作。

医生们正在给患者打针灸

针灸的整个流程是这样的:在完成器材和患者局部穴位的消毒后,针灸操作才可以正式开始。针刺、捻转运针,保持20分钟到半个小时,才能算完成一个疗程。这个过程中,医生还会不断询问患者自身的感受,如果有扎到穴位后的一丝酸、胀和麻的感觉,就达到了中医所说的得气,说明扎到位了。

看似简单的扎针背后,其实有着上海医生对细节的讲究。

  这是一根经过改造的针灸针秘密就在这层塑料套管上。樊民说:因为隔离病房里大家都穿着防护服,和平时的工作状态大不相同。护目镜很容易起雾,带着几层手套的话手感会比较差。于是,他在岳阳医院的后方同事想了个办法,在传统针灸针的基础上,外面加了一个塑料的套管。他们称之为管针”。这样的话医生就很容易就能把针打进去,又不伤到手。樊民说。

而对于王振伟来说,六字诀功法才是他最擅长的领域,“古文般的要领他都能背的滚瓜烂熟。一有空闲时间,他就进到病房,在病人通道里带领一些进入到恢复期的患者锻炼。

他说,病房里有可以插U盘的智能电视机,有些人看一次没学会,他就把视频文件也带进去,让患者们看着电视操练。多加练习后,对呼吸功能,包括焦虑、抑郁的情绪都有一定的作用。

他对病人们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平时要常锻炼,可以上午一次、下午一次,看着视频慢慢的锻炼。” 

上海医疗队护士给病人修剪指甲

护士给病人做穴位敷贴

在恢复期 中医、中药是有优势的

这个台灯一样的装置叫做雀啄灸,是非药物疗法中会用到的一种设备。它具有远红外的功能,不使用明火,很适合在隔离病房里面使用。 

来到武汉前,王振伟曾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参与诊治。当时就已经将中药汤剂用于治疗病人们的腹泻或是便秘等。但到了雷神山医院后,王振伟发现,这边的患者和上海的情况不太一样。

他注意到,相当一部分患者转到雷神山医院时已经过了“急性期,进入到恢复期”。这个时候,就不能照搬原来在上海治疗急性期的一些方案。

王振伟说:这些病人表现出来的已经不是中医说的实症,可能是虚实夹杂,或者是单纯的虚症。这就需要用益气养阴的方法,补肺、健脾……用上去之后,患者的乏力,胃口不好等症状得到了比较好的缓解。在恢复期,中医、中药是有优势的。

雷神山医院的出院祝福卡

写着这样一段话

病毒拉开了我们的距离

却让我们的心贴得更紧

难忘一起并肩作战的日子

今天,看到你安全出舱,我们好高兴

我们坚信

爱是最好的武器

让我们一起迎接春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