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报:科技点亮生命 护航公众健康
发布时间:2017.07.26点击:125
——上海卫生科技活动周闭幕式暨第34届解放健康讲坛侧记
2017年7月26日 第一版 记者:陶婷婷
近日,由市卫计委和解放日报社共同主办的“上海卫生科技活动周闭幕式暨第34届解放健康讲坛”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举行。中科院院士陈凯先、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曾凡一、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吴焕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徐亚伟教授围绕“科技点亮生命”这一主题分别作了报告。
精准医学实现个性化医疗
陈凯先举例说,据文献统计,一些抗癌药物的平均有效率只有25%;也就是说,对差不多3/4的病人无效。已有研究发现,这种药效的差别,可能与患者遗传背景(基因)的差异有关。因此,需要有一些生物标志物来作为判別的标记,对病人进行精细的分型。
他表示,精准医学的发展是以基因测序技术的巨大进步为支撑的。过去,进行基因组测序非常困难,世界上第一次人类全基因组测序花了10多年时间、 耗资30亿美元才完成;而今,一个人的基因组测序只需花费1000美元,一台测序仪3天内可以完成18个人的全基因组测序。基因测序的时间大大缩短,价格大大降低,这就使得将来可能做到普遍的基因测序帮助我们实现个性化的医疗。
陈凯先介绍说,除了疾病治疗外,精准医学还可以帮助实现疾病风险的个体化预警。比如说,抽烟有害健康,但有的人不抽烟也患上了呼吸道或心血管疾病甚至肺癌,而有少数人抽烟却并不得病。这就意味着不同的人因不同的遗传背景,患病的风险有显著差别。精准医学的发展,对个人的风险预警可以做到更加精确,更有利于加强个人防范。
乳腺生物反应器产业化研究正在进行
曾凡一介绍说,转基因这种前沿生物技术具有无限的潜力,其中包括可以用“乳腺生物反应器”制药,可低成本、大规模生产高附加值的人类所需重组药物蛋白。据她介绍,乳腺生物反应器的概念是中国科学家最早在世界上提出的,即以基因工程技术为核心,把动物体作为“车间”,使珍贵药物蛋白有序地在牛的乳腺里表达;并分泌到牛奶中,经过分离纯化就能成药了。
目前,在松江的大动物基地可以用这种方法生产多种药物。比如,血友病患者缺乏的一种凝血因子“九因子”,主要靠输血浆凝血因子浓缩剂、凝血酶原复合物进行治疗;但这种替代治疗过程中存在血液制品来源有限,无法满足患者治疗需求,以及血液中可能存在肝炎病毒等重大隐患问题等。国外有重组的“九因子”产品,但价格十分昂贵。“我们从20年前开始研发,把‘九因子’从牛奶提取药物原液并变成成品,目前正积极申报临床试验。”曾凡一说,“我们正在进行乳腺生物反应器的产业化研究,希望这项中国科学家首创的科研成果能够引领全国医药行业的积极发展。”
应用航天科技发明激光灸疗仪
吴焕淦介绍说,针灸治疗帕金森病有很好的效果,针刺阳陵泉可以调节脑内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自噬通路,恢复其受损的自噬水平;艾灸还能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温和灸或隔姜灸均可改善类风关的临床症状,调节机体免疫功能;隔附子饼灸还能有效改善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甲状腺功能。
吴焕淦透露,最新研究并投入使用的激光灸疗仪,是上海中医药大学沈雪勇教授利用航天科技研发的先进红外检测技术,解决了穴位与红外光谱技术的难点。通过检测,发现隔姜灸与人体穴位自发辐射光谱有明显的一致性。
心源性疾病预警研究取得进展
目前,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第一死因,心源性猝死的报道经常见诸报端。能否对心源性疾病进行自动预警?徐亚伟说:“我们研发了全球唯一的绒毛膜电极,它采集的信号经过传感后,可以支持长期的穿戴式预警系统;通过人工智能的算法,一旦发生危险可第一时间通知家属和医生。”
徐亚伟及其团队还进行了移动PACS2.0系统的研发,让所有的影像数据互联互通,支持手机端随时观看患者数据;也可利用手机传感器,时刻传送患者心电图及重要的生命参数到数据平台。“在我们中心,已有24小时动态后台派驻机构,包括医生和全球专家均可加入到会诊体系中来。只要有3G、4G信号的地方,就可以捕捉到患者的信号进行自动预警。”通过这样的数字化诊疗系统,一个病人从发病到血管开通可控制在90分钟以内,从而大幅度降低患者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