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搜索信息

媒体视角

媒体视角

药明康德官微:生命化学奖专访陈凯先院士——呼唤复合型人才领跑产业国际化转型

发布时间:2017.01.17点击:342

 上个月,国内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高水平奖项——第十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公布评选结果,来自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医院临床一线的19位优秀科学家获奖。在奖项筹备期间,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新药创制》技术副总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接受了专访。陈院士多次参加该奖项的评选工作,面对优秀人才和创新科技的不断涌现,他结合自己几十年的科研经历,对新时代的研发人才和生命科学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寄望新时代的科学工作者谱写出医药创新的崭新篇章。
医药创新时代呼唤更多复合型人才
药明康德:您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曾经历放射化学、制药、量子化学和药物设计、中西医结合等多个领域,您是如何通过勤奋和机遇,实现生命科学和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
陈凯先院士:你问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自己感觉,像我这样的经历在药学界可能确实并不多见。中学毕业我怀着学习物理的理想、愿望和爱好去考大学,考取了复旦大学的物理二系,但是被分配在放射化学专业。这是出乎我意料的,从此以后我就以化学作为自己的主要专业领域。大学毕业以后遇到文革动乱,我被分配到化工部,然后就到了一个化学制药厂,从此从化学转到制药。化学与药物有密切的关系,但是药物领域不光涉及化学,还有很多方面的要求,所以我不仅把自己的化学知识用上了,还学了生物学、医学很多方面的知识。
后来考取了研究生,我的导师嵇汝运先生为了培养我能适应药物研究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前沿的要求,派我去吉林大学唐敖庆先生门下学习量子化学,掌握这个新的理论方法。通过量子化学和分子力学的计算,从理论的层面来研究药物分子和受体、酶等蛋白质分子以及核酸的相互作用,从而在创新药物研究领域开拓药物设计等新的研究方向。所以在我整个的学习工作经历中,我经历了很多学科的交叉。我深深感觉到,这对我在药物研究领域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药明康德:在精准医疗逐步发展成型的时代,您是否觉得多学科交叉涉猎,是生命科学工作者学习成长的大趋势、大方向?
陈凯先院士:多学科交叉已成为当今科学,特别是生命科学、医学、药学发展的趋势。长期以来,药物领域划分成药物化学、药理学等很多二级学科。这些学科之间也有联系,但是总体来说学科之间的分界是比较清晰的。今天我们讲到药学学科领域的内涵和发展,就感觉到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日益加深,学科边界越来越模糊。
学科的交叉越来越成为一个趋势。对于希望取得成就的学者来说,就要求具备更加多方面的知识,有多学科交叉的学术背景。今天如果我们要进行药物化学的研究,我们就要了解很多药物作用的机理,了解生命科学的发展,了解药物的新靶点,这些领域越来越分不开,相互渗透交叉。今天生命科学和药物研究的发展,已经把很多新的技术、方法、理论互相交融在一起。对于一个好的科技工作者来讲,要求就变成是多方面的,不像过去那么狭窄、专一。这是科技发展的新要求和趋势。对药学领域来说,学科交叉型的人才,知识面比较宽广的人才,越来越重要。
当代疾病谱转变中西医结合是中国独特发展道路
药明康德:除了分子药物的研究成果,您也曾在上海中医药大学担任校长,并多次在中医药研讨会发表重要报告。在《健康中国2030纲要》和《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发布的大背景下,您对于中医药现代化有什么看法?
陈凯先院士: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2005年我被调到中医药大学担任校长,希望能进一步促进传统科学、中医药学与现代科技的对话、交叉、结合。其实当时我的顾虑是非常之大的:我对中医药理论可以说是100%不懂,对中药90%不懂。我在药物研究所工作,涉及到一些以中药作为资源分离提取有效成分的研究,对中药有一些接触,但是非常肤浅,而对中医理论则几乎完全不了解,因此对担任中医药大学校长特别紧张。后来还是去了,去了以后有非常深的感触,在工作中向大家学习,对中医药逐渐有了更多的认识,感觉到要解决当代医学面临的挑战,传统医学有非常重大的价值,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代的疾病谱有很大变化。在人类历史上很长的时期,医学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重大的传染病,这是人类面临的最大的威胁。今天这个情况已经有很大变化,传染病还有,威胁也很大,但总体来讲,它真正造成我们人类死亡的比例已经很小。我们今天80%因为疾病造成的死亡,都是由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造成,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的疾病、代谢障碍性的疾病、肿瘤、免疫性疾病等。
这些慢性、非传染性的疾病,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往往讲不清一个单一的病原体。比如说糖尿病,你能告诉我说,它是哪一个病菌病毒造成的吗?它是有很多因素共同造成的复杂疾病,饮食、生活方式、运动、遗传等很多因素。对这些多因素导致的复杂疾病,如果我们希望针对一个单一的靶点找到一个药物,就把这个疾病彻底解决了(像对待传染病一样,找到一个抗生素,就把这个疾病解决了),实际上往往都不成功。像肿瘤,至今为止仍然是非常困难的,死亡率还是很高,我们治疗的方法效率还很不理想。所以这些问题就使我们认识到,对于复杂疾病的治疗,针对单一靶点这样一种思想、还原论的这样一种哲学恐怕是不够的。中医讲究整体和多系统的调节、注重体内的平衡,在解决病原的因素以外、同时注意调动人体的免疫因素等等,这种综合性的系统性的思想,显示出它的特别价值。
中医讲究治未病,在没有发病之前调动人体各种因素,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这实际上是非常先进的医学理念,和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当代医学核心价值和医学模式转变的趋势高度一致,可以引导医疗模式的转变。医学不仅是关于疾病的科学,更应该是关于健康的科学。通过在中医药大学的这几年的学习,我深深感受到中医药的思想、哲学和模式值得当代借鉴,吸收中医药学的精华对于转变当代医疗模式、解决当代医学面临的挑战,都具有重要价值。
创新药完整技术链成型挺进十三五宏伟目标
药明康德:作为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小分子药物的副总师,您能否介绍一下这个创新项目的总体蓝图?
陈凯先院士:这个重大专项是国家为了推动药物创新采取的非常重要的举措和部署。建国以来,我国药物研究机构、药科大学和医药企业,开展了药物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总体上讲水平还不高,突出的表现就是创新性不够,研发的很多药物都是仿制外国的产品。
一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和美国、欧洲、日本先后签订了知识产权保护协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不能够再仿制别国专利期内的药物,使得加强自己的创新药物研究成为紧迫问题。从90年代中期起,国家强调我们在药物研究领域要不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始组织创新药物研究重大项目。2008年国家启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新药创制》,从08年一直到现在,已经经历了8年的时间。
8年来,重大专项通过5个方面来推动我们的新药创制。第一要研发一批新药品种,解决临床急需,这是一件大事情。第二要建设一批平台,建立综合性大平台和单项平台,包括化合物筛选、临床前评价、安全评价、制剂、临床研究等各类平台,形成先进完整的药物创新体系。第三要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掌握核心技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第四要支持一批企业,使企业逐渐成为药物创新的主体,发挥更大作用。第五要支持一批现有的医药产业大品种改造,提升生产效益和质量水平,解决生产中的瓶颈,为广大患者服务。
药明康德:经过多年医药创新研究的发展,您如何看待目前中国科研工作者取得的成绩,对未来中国创新药物研发有哪些展望?
陈凯先院士:2008年“十一五”中期开始,经历了“十二五”,前后共八年,现在“十三五”的第一年也已经结束。重大专项的实施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我们创制了一批新药,已经在国际崭露头角,体现中国药物创新达到了新高度、新台阶。包括国际上新的抗肿瘤靶向药物——治疗肺癌的埃克替尼、治疗晚期胃癌的阿帕替尼,还有中国第一个通过表观遗传调控机制来治疗肿瘤的药物—西达本胺。还有一大批新药正处在研究的不同阶段。大家知道,新药研究的周期很长,一批新药研发成功了,又有一大批跟在后面,展现了令人鼓舞的前景。
重大专项的实施还建立了一大批创新平台,基本构建了技术先进、管理规范、与国际接轨的药物技术平台体系和形成了完整的技术链。很多企业发展起来了,整个医药产业水平也在提升。经过8年努力,我国药物整个研发的状态跨了一大步,正在向2020年“十三五”结束时的新目标努力前进。“十三五”专项的目标聚焦在几个方面:要创制一批新药,体现我国创新水平;要研发一批解决临床急需的药物,包括针对各类重大疾病的药物;要解决一批关键性、前瞻性、瓶颈性技术,实现新突破新发展,使我国创新药物呈现新面貌;同时还要走向国际,在中药和高端制剂国际化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在国际市场上占领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