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中医药要有世界“通用语言” 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初露端倪
发布时间:2016.10.19点击:688
2016年10月19日
记者从上海中医药大学获悉,该校发布中医药国际标准7项,正在制作中的标准提案47项,已实现ISO领域中医药国际标准零的突破。
1946年10月14日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的日子,这一天也被选定为世界标准日。国际化标准组织现有163个成员,是世界上最大、最具权威的非政府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标准涵盖几乎所有行业,有助于企业进入新的市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公平竞争,促进全球贸易的自由和公平。随着中医药在全球的广泛传播,如何科学、规范、有效地使用中医药日益引起全球业内专家的关注。面临中医药国际化战略的推进,中医药国际标准的缺乏已成为各国政府相关部门的一个管理聚焦点。标准已成为世界‘通用语言’。
2009年9月,国际标准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 249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正式成立,秘书处设在中国,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承担秘书处工作。ISO/TC 249在ISO日内瓦总部的领导下,通过TC 249秘书处开展具体的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澳大利亚前药品管理局局长戴维?格雷汉姆博士任ISO/TC249主席,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所所长沈远东教授任副主席,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桑珍主任担任秘书长。ISO/TC 249现有37个成员国,工作范畴为:所有起源于古代中医并能共享同一套标准的传统医学体系标准化领域工作,涵盖传统与现代继承发展的两大领域,具体负责中药原材料质量与安全、中药制成品质量与安全、医疗设备质量与安全及信息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并包括服务类标准。
中医药国际化是我国的一项国家战略,而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是实施中医药国际化的基础。上海中医药大学将“中医药国际化”看作服务于国家战略的实践平台,学校有20余名专家参与了ISO/TC 249的标准工作,已经有3项国际标准提案在ISO/TC 249正式立项,4项进入立项投票程序,3项列入预备工作项目。2015年6月大学以ISO/TC 249秘书处为核心,整合了大学在中医药标准化方面的资源,成立了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所,成为各类中医药标准研发和制定的平台。
除ISO/TC 249之外,上海中医药大学还承担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版(ICD 11)传统医学国际疾病分类项目,这是传统医学第一次进入WHO国际疾病分类编码,它象征着传统医学纳入了国际主流医学管理体。该校1983年即成为WHO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合作制定传统医学的指南和标准。2014年12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WFCMS)标准化建设委员会也落户上海中医药大学,负责和参与“世中联”国际标准的发展规划和制定发布工作。目前国际上与中医药相关的3大国际组织:WHO、ISO、WFCMS及其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平台都设立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刘青姜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