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在自由交流中提升教学质量
发布时间:2017.12.22点击:1569
记者姜澎 2015年1月27日
上海中医大打破学科分割,鼓励教师——在自由交流中提升教学质量
本报讯 (记者 姜澎)上海中医药大学通过的青年教师骨干计划,激发全校中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热情,并且打破学科的分割,鼓励有相同学术兴趣的教师组成一个个学术小团体,让老师在自由的交流中提升教学质量。今年,参与这一计划的教师中有三位老师的授课内容将在Coursera上线,面向全世界对中医药有兴趣的学习者开放。
提高教学质量是大学的核心任务,而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上海中医药大学依托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针对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促进新手型教师尽快成长为成熟型教师,再向专家型教师转变。“青年教师可以尽快成长为成熟教师,成熟教师要成长为名师却并非那么容易。”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胡鸿毅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医教育讲究传承,如果说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传承中医药文化,那么谁来帮助老师提升,或者是有什么办法来促使老师自我提升呢?”
学校除了投入大量的资源将教师送往海外名校交流以外,还制订了一系列制度,为老师的自我提升提供动力。从去年开始,学校就规定,参加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的中青年教师,每周周一到周五的白天,以及每周有两个晚上,必须要在办公室里答疑。因为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和老师交流的需求,让老师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这既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学业支持,又能够使老师及时获得教学反馈。
这一规定实施后,这些老师们很快就发现了差异,同一门课的老师在同一时间和学生沟通,而善于教学的老师和不善于教学的老师就会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青年教师之间。一些教师发出了疑问:“为什么我的学生和我不亲近,有些时候,他们甚至去了别的老师教室里答疑,却不来我的教室呢?”
学校结合“学生为什么和我没有亲近感”举办了青年教师的工作坊,邀请每年由学生评出的最受欢迎的“金牌教师”来为青年教师解决问题。《中医基础课》的杨柏灿教授就深有感触,他连续几次被学生评为“金牌教师”,他的课堂上从来不用点名都会坐得满满的,甚至隔壁教室里自习的学生都会站在走廊上旁听他的课。他上课的秘诀就是“几十年的临床经验一定要融合在课堂中,对教学最有益的做法就是全身心地投入授课内容和材料的组织之中,如果授课的内容都是来自我的实践,那么教学内容不可能不吸引学生。”他的课堂不仅向所有的学生开放,也向所有的老师开放,老师们也随时能够发现他教学中需要完善的地方。
“要激发老师们的教学热情,说到底还是要通过提升老师的教学质量,来激发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热情。”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说:“因为中医药专业和别的学科不太一样,老师课堂上可以传授知识,但不管是什么专业,都需要学生有广博的知识,这就需要老师能够激发学生提问、课后自主大量阅读和研习经典典籍。更重要的是,医学生都是未来的医生,医患关系很多问题都是沟通造成的,而老师的沟通能力在4年之中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校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教师、科研人员将科研内容转化融入本科教学过程的机制,包括:鼓励教师、科研人员充分挖掘优质资源,开设反映学术前沿的选修课;鼓励科研人员与教学人员建立跨学科教学团队,用科研成果更新、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尝试建立科研成果进教材的工作机制。并且通过制度鼓励教师指导大学生科学创新项目,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或担任7年制学生的联合导师,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最新的前沿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