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报:科技为中医健康服务插翅领航
发布时间:2017.12.22点击:1875
记者 柴玉 2014年6月12日 第二版
上海中医健康服务协同创新中心把中医药的健康理念和现代科技融合在一起,实现了中医诊疗信息的客观化、定量化、标准化
通过“中医机器人”的望、闻、问、切,从舌象采集到脉象分析,很快给出诊断结果及食药处方……这个机器人是上海中医健康服务协同创新中心研制的中医四诊仪。
继亮相上海世博会、成功伴随中俄航天员520 航天火星模拟之旅后,中医四诊仪二代产品正在升级改进中,向“小型化”、“便携式”、“穿戴式”方向发展,为百姓提供健康服务。
中医健康理念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
《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20 年,建成在全国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中医药发展高地、中西医并重协同发展示范区”的战略目标。“健康上海”已成为上海区域发展的宏大目标,加速发展健康服务业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
2012年3月,上海市教委批准上海中医药大学为市首批“知识服务平台”建设单位,联合医药企业组成平台理事会,建立了开放的合作机制。同年10 月,学校协同上海交大、复旦大学、炎黄东方公司等单位成立“上海中医健康服务协同创新中心”。
围绕中医特色健康辨识与亚健康评估技术等核心问题,该中心建立了中医望诊(舌诊)、脉诊信息采集、中医四诊信息规范采集和融合等技术,制定了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建立了信息化中医特色健康评估体系、亚健康中医评估技术体系。
把中医药的健康理念和现代科技融合在一起,实现了中医诊疗信息的客观化、定量化、标准化。2013 年,中心研究团队被市科委批准建立“上海市健康辨识与评估重点实验室”。
中心在“中医四诊仪”各项专利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升级与仪器改进,研发成功“中医四诊信息融合的智能化诊断系统”。“中医健康设备向小型化、便携式、穿戴式方向发展,并与‘移动信息’、‘大数据’紧密结合。”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介绍,内容包括小型化舌诊仪、面色诊仪、三部脉诊仪等新型中医诊断仪器核心技术,为百姓提供更加便捷的中医健康服务。
创新服务模式,建立相应规范和标准
创建中医健康服务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其重点任务是要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医疗服务网络等健康服务提供支撑体系建设中,开展“中医药服务功能模块开发与应用”、“中医健康服务的信息化管理”、“健康大数据研究与增值服务”、“中医健康服务的绩效评价体系”等研究,探索建立“医院、社区和家庭联动”、“多元化保障”等运行机制。这就需要政府主导,行业主管部门推动,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引入相关企业、高校公共卫生政策研究力量共同参与,大力协同。
该中心为了充分发挥中医健康服务在应对健康挑战、推动医改中的重大作用,积极研发对人体健康状态进行检测、辨识、评价和干预的技术、产品,建立相应的规范、标准,形成完整的技术支撑体系。如健康状态检测数据的获取和客观化、数字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技术对健康大数据的处理、分析和挖掘;通过智能专家系统对健康状态的辨识、评价和干预等。
上述科技创新目标和过程,除中医药学之外,必须要有传感、图象和信号分析、信息处理和数据挖掘、电子和机械工程等科技领域的大力协同,联合攻关,才能获得成功。
“政产学研用”协同,中医健康服务落到实处
在政府主导下,上海市卫计委和中心建立了“人员互派、工作互动”的机制,依托上海市健康信息网和“医联网”,中医健康服务大数据平台初步构建。
中心与浦东新区、长宁区、闵行区等卫生计生委建立协作关系,将中医特色健康服务模式研究、技术和产品研究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将推出可复制和推广的中医健康服务新模式。
同时,学校开展适合社区中医健康管理和服务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探索,完成新兴交叉学科“中医工程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学院”和“中医全科系”建设规划论证;成立“中医工程研究所”,搭建中医诊疗设备研发平台。
中心协助学校先后在上海11 个区县社区建立大学生健康服务固定服务点,开展202 项校级健康服务研究项目。目前,学校与覆盖全市60%城区的30 多个社区卫生中心开展中医社区与全科医学教育,与19 家医疗机构建立了医教研联合体,创建了高校-附院-社区教学基地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