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期中内一集体备课纪要
发布时间:2011.06.07点击:31
时间: 2011-5-10
地点:上海市中医医院 门诊六楼第二教室
参加人员:中内教研室周家俊主任、中内教学干事任飞、小学期带教的临床各科室教师,赵志祥、沈莹等,小学期带教教辅,顾耀东、周圆、珠穆朗马等,其他兄弟医院的教学处教师代表。
会议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学目的
? 尽快尽早适应临床,摆脱临床恐惧感
? 巩固和加强基础理论知识
? 实现理论知识向临床实践的转换
? 提高临床操作技能,培养动手能力
?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 训练和培养中医辨证论治临床思维
? 提高医患交流与沟通能力
二、教学方法
? 时间:2周,周一~周五
? 授课形式:
上午(授课+案例教学)――由主讲教师担任
下午(床边实践+床边教学)――由主讲教师和教辅完成。
? 每日总结:每日床边教学完成后,回到教室进行讨论――由主讲教师或教辅总结,学生每日完成1-2份病例分析。
? 最后:卷面考试及师生座谈会,填写反馈意见表
三、教学内容
? 讲授病种:
中内一:十个病种包括水肿、淋证、泄泻、消渴、咳嗽、喘证、心悸、胸痹、眩晕、中风。
中内二(岳阳):咳嗽、喘证、内伤发热、虚痨、中风、头痛、癫痫、眩晕、胸痹、心悸、痴呆、耳聋、胃痛、湿阻、水肿、淋证等
? 具体内容:
每个病种的望、闻、问、切诊重点内容、病史采集基本项目,问诊重点,包括起病时间 、诱发因素 、主症特点、伴随症状、加重/缓解的因素、症状演变、诊疗经过、刻下症状及中医十问、辨证论治
四、四诊技能实践训练要求
? 望诊:以望面色、神态、舌象为主要内容。
? 闻诊:以听声音(咳嗽声、语声、呼吸声)为主要内容。
?问诊:以“十问”为主要内容。
重点询问:寒热、出汗之异常;各部位疼痛之性质;饮食、二便、睡眠等方面有无异常。
要求:由浅入深围绕主诉进行询问。
?切诊:以脉诊为主要内容。
掌握浮、沉、迟、数、虚、实、弦、紧、濡、弱、洪、细、促、结、代、滑、涩等十七种常见脉的特征。
五、中医辨证技能实践训练要求
?在四诊基础上从四个层次进行辨证:
八纲辨证:重点掌握表里、寒热、虚实六纲辨证。
六淫外邪辨证:重点掌握六淫、痰饮、瘀血的致病特点。
气血津液辨证:重点掌握气血津液病症及相兼证的辨证。
脏腑辨证:重点掌握五脏病证及相兼证的辨证。
?要求:对每一位病员的病情作综合分析,写出病因、病性、病位、诊断。
六、病案书写及方剂掌握要求
?初步掌握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门诊病案书写规范
?实践教学结束时每位同学交2份门诊病案
?熟悉临床常用方剂的组成、功效及主治
七、考核方法
?填写《小学期临床实践学生手册》交带教老师评阅。
?带教老师根据实习学生的学习态度、工作纪律、出勤情况、尊敬师长、医德医风等进行综合考评,写出评语意见,按百分制给予平时成绩评定。
?本实践阶段结束前由所在科室带教老师进行出科考试,并给予考核等级
八、带教注意问题
?教会学生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给学生更多学习机会
?重点教授学习方法,授之予渔
?构建学生的中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
?加强沟通交流能力(师生间/医患间)
?讲课内容形式多样化,结合临床案例(尽量多采用临床图片和视频资料)
?带教后及时纠正学生试诊时的不足,量体裁衣
?注意及时总结共性问题,提出改进方案
九、小学期见习具体安排
第一周 | 周一 | 周二 | 周三 | 周四 | 周五 |
上午 | 泄泻 (课堂) | 消渴 (课堂) | 心悸 (课堂) | 胸痹 (课堂) | 咳嗽 (课堂) |
下午 | 泄泻 (病房) | 消渴 (病房) | 心悸 (病房) | 胸痹 (病房) | 咳嗽 (病房) |
第二周 | 周一 | 周二 | 周三 | 周四 | 周五 |
上午 | 喘证 (课堂) | 中风眩晕(课堂) | 水肿 (课堂) | 淋证 (课堂) | 卷面 考试 |
下午 | 喘证 (病房) | 中风眩晕(病房) | 水肿 (病房) | 淋证 (病房) | 小结 座谈 |
十、每日工作流程
时间 | 内容 | 负责人 |
8:00~9:00 | 小讲课,针对本组见习中的常见疾病的四诊特点,病史采集及四诊的基本方法,四诊时所需注意的人文关怀等事项进行仔细讲解。 | 主讲教师 |
9:10~10:10 | 本组见习病种的病案分析讨论会 | 主讲教师 |
10:20~11:30 | 1.临诊带教(学生分组交替带教) 2.望、闻、切诊见习(舌、脉、阳性体征) | 主讲教师 教辅 |
11:30~13:30 | 午餐休息 | |
13:30~16:00 | 二人一组试诊 每人完成两个病人的试诊及病案书写 | 教辅 |
记录人:上海市中医医院 任飞
时间:201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