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搜索信息

媒体视角

媒体视角

中国中医药报:施杞:学子的引路人、铺路人、养路人”

发布时间:2021.10.12点击:374

20211011日            作者:王姿英

他常说:“学生因老师而成长,老师因学生而光荣。这就是为师之道”

上海中医药大学王拥军教授领的“骨健康服务”教师团队是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该团队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的老中青三代教师和医务人员组成。团队指导老师施杞教授长期探索研究生和师承教育、高层次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的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探索出“引路、铺路、养路”的为师之道。

施杞是有着50多年党龄的优秀共产党员是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附属龙华医院骨伤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十生导师、博十后指导老师学校专家委员会主任香港大学名誉教授;也是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正骨疗法代表性传承人,上海市名中医。

大道岐黄 薪火相传

施杞“骨健康服务”团队始终矢志不移砥砺前行长期坚持在中医骨伤科教学、临床科研一线工作提出“一体两翼,六项结合”的创新教学模式形成人格养成为基本。六情”教育为导向,“三路”育人为途径的立德树人理念。提倡学科发展应注重人才培养紧密围绕“临床难点学科热点中医药特点”开展科学研究注重流派传承善于将研究成果反哺教学,注重双向转化。他全面系统总结先师石筱山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并在临床推广运用带领“骨健康服务”创新团队始终秉持“大道岐黄、薪火相传”理念。

围绕着人才培养,施杞教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并形成“三路育人”的经验:一是要引路”引导每个研究生都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立志献身中医药事业的崇高理想境界,处理好“基础与机遇,就业与创业,做事与做人”的关系,发扬刻苦创新的奋斗精神和热爱集体的团队精神。二是要“铺路”既要创造良好的学术氛用帮助学生学好课程,同时也要努力创建具有一流水平的科技平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年青的研究人员有用武之地。三是要“养路”他常说:领军人才是在艰苦的磨炼中成长的,我们既要做铺路石子同时也要发挥'老马识途的功能,扶持年轻人勇敢地走上科学之旅在中医药事业“继承、创新、现代化、国际化的广活天地里 施展才华 摩砺自己。"

施杞和他的学生王拥军教授在2007年同时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他们第一时间就将2万元奖金全部资助了本校两位贫困的本科学生,并号召所在的党支部成立帮困基金先后筹措20多万元经费长期都助本校家庭经济困难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并成立都困小组,自愿担任组长,长期对“帮困生”专业辅导生活关心。目前,所帮困的孙悦礼同学成为“中国青年五小奖章”获奖者、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标兵,并已经从本科攻读到博士研究生,并公派到美国纽约大学进修学习,毕业后也继续投身到“骨健康服务”大团队之中,将所学所得反哺社会。

弟子们都已成为科研临床和医学教育的栋梁之材。在他的团队中已有一批出类拔萃的优秀成员,其中有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青国家优青岐黄工程首席科学家、岐黄学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获得者等。在全国各地工作的博士们中已有130余人分别担任大学院系主任、研究所所长、医院院长、科主任、省市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标兵等。面对学生们的成长和收获,施杞常说:“学生因老师而成长,老师因学生而光荣。这就是为师之道。

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施杞带领团队对接“慢性病防治”国家战略针对“人口老龄化”社会需求,弘扬“中医骨伤学科”特色和优势创新发展了“慢性筋骨病学”,并建立了“骨伤内科学”,带动了中医骨伤学科跨越式发展。

基于伤科内伤学说,他系统地阐释了“慢性筋骨病”的病理基础和中医药防治规律。在国际上首次提示了慢性筋骨病存在三期病理变化规律”率先提出“慢性炎症及微循环障碍是慢性筋骨病的启动因素”。

深化“肾主骨”本质研究,创立“肾骨系统”防治学思想体系,推动了老年性代谢性骨病的防治。率先构建了POp“证病结合”风险评估模型,用于高危人群筛查和早期防治,建立了富有中医特色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率先建立了“肾骨系统基因调控网终”提示了在“主骨”理论指导下“鲁代说动态调控规律”的新机制。率先发现温肾阳和滋肾阴中药都具有“双重调节骨代谢平衡”的作用规律形成了“调和督阴、肾阳”防治POP的整体观思想建立了“督骨系统”防治学思想。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以及全国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

他率先倡导“恢复脊柱平衡”“恢复筋骨平衡”的预防和治疗学思想,并建立了“骨伤康复学”。继承了上海石氏伤科内治经验,创立了“施氏一二字养生功”“脊柱平衡操”“筋骨平衡操”“颈腰保健操”等富有中医特鱼和优势的技术方法,建立了规范化高效安全的治未病方案,通过专业技能培训,让广大的基层中医师全科医师掌握和运用已在全国2800余家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应用科学地指导了慢性筋骨病综合防治。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为推动“骨健康服务”事业发展,施杞带领团队建立了“中医骨健康服务体系”和“健康精准扶贫”团队。提升了我国综合防治慢性筋骨病的水平。

半个多世纪以来,施杞坚持弘扬中医药特色优势,总结石氏伤科流派学术经验,聚焦中老年慢性筋骨病,以“十三科一理贯之”的整体观为指导,以药治、手法、针灸 导引等非手术疗法为手段,实施预防、治疗康复养生治未病五位一体,医院社区、医护患者、家庭五环联动的防治模式,研究成果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并实现8项成果转化应用。并于2018年出版《中医骨内科学》填补了学科发展空白,也奠定了我国中医骨内科学发展基础。

施杞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惠民。2008年至今团队在全国率先建立了20万级“病证结合”慢性病前瞻性队列,建立了“健康直通车”进社区、名中医下社区、社区医疗联合体等中医药服务模式以及慢性筋骨病防治科普网站。作为临床首席专家他率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骨伤学科出色地完成了“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医药防治慢性筋骨病)”的建设任务,2014年通过验收,荣获示范性基地建设单位。

施杞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努力耕耘,年届80的导师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依然意气风发地带领着弟子和团队基于取势明道优术的发展理念,紧密围绕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国家重点学科和教育部实验室的建设切实推进学科建设,立足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骨伤学科打造石氏伤科传承创新的平台,实现从民间医术走向国家高地、从传统流派融人现代创新科学体系从师承传授走向高等中医学位教育的历史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