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搜索信息

媒体视角

媒体视角

中国政协杂志:吴焕淦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的中医药发展启示

发布时间:2020.05.21点击:846

2020521

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治工作中,中医药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成为了此次疫情防控的一大亮点,中医药也由此迎来了较好的发展时机。如何在当前形势下发展中医药,进一步推动中医药的产业化、现代化乃至国际化进程,我认为重点需要关注四个方面。

一、将中医药纳入传染病防治体系

有数据显示,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使用率达到了91.5%,而中医药的总有效率也超过了90%,为疫情防控立下了汗马功劳。目前,海外疫情正值肆虐之际,《人民日报》发表时评“中医药有实力为全球战疫贡献中国智慧”,倡议让中医药瑰宝惠及世界,体现我国的大国担当和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因此,将中医药列为疫情防控的“常备军”,无论对于完善我国重大疫情防控机制体制,还是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都具有重大意义。在具体措施上,除了黄璐琦院士提到的完善体制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及搭建基地平台之外是构建中国特色传染病防控体系的重要方面之外,还有几点可以补充的地方:

首先,建议修订《传染病防治法》,确立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法律地位。在目前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中,仅有第八条提到了中医药,且关注重点在于相关的科学研究,但在实际防控工作中的实施细则缺乏落地。为了确立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中的法定地位,有必要对目前《传染病防治法》进行修订,加入相关条款,以确保中医药在重大疫情中依法参与防控工作,提升医疗救治率。

其次,应当建立中医治疗传染病的“快速反应部队”。建议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内应常设中医专家组,定期召开会议,加快疫情初期中医药的介入速度,并在国际上发生疫情需要我国派出医疗支援时,第一时间派遣中医药专家加入支援队伍,保证中医药全程参与医疗支援,带动中医药的国际推广。

第三,有必要加强中药物资的国家应急储备。如果说在一场疫情中,医务人员是奋战在一线的战士,那么医疗设备和药品就是战士手中的武器。在本次疫情中,多地发生了医疗物资短缺的情况。虽然目前暂未发现中药物资发生短缺,但是疫情结束后,仍然有必要根据中医药的参与度,调整国家药品的应急储备,纳入一批在循证和临床数据中得到证实的中成药品。并对于一些容易腐坏的饮片类药物逐步采用颗粒剂替代,以实现较长时间的保存。

第四,需要促进中医“治未病”理念的推广教育。在传染病治疗中,患者本身的体质往往决定了其是否加重、是否痊愈;而在防控中,除了相关的隔离措施外,个人的免疫力与身体健康程度也决定了其是否属于易感人群。中医药自古以来在“治未病”的保健领域,有着一套行之有效的理念及方案。为了抵挡疫情流行,未病先防,我们应在平日加强中医养生理念的推广教育。在网络、新媒体等渠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广中医药知识,在群众中普及无创的中医外治保健技术。促进民众,尤其是青年人对中医药的熟悉程度,进一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二、挖掘中医药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加以保护

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中的独特作用是去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的六大任务之一,而中医药特色技艺疗法的传承是保障中医药优势发挥的重要前提。近年来,国家重视传统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自2006年以来,已经分4批把23项共计137个新增及扩展传统医药项目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积极组织相关部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

以中医针灸为例,近年来针灸学科发展迅速,其国际化、标准化进程不断加速,已经在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非遗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针灸学科的传承与发展。而诸如壮医、苗医、东阿阿胶、六神丸、片仔癀、马应龙眼药等独具特色并有良好效果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需要进一步的挖掘其文化背景、学术特点、典型医案等,在更大范围内发展此类遗产,为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守卫人类健康发挥积极作用。

此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外,中医药领域仍然有大量的特色优势疗法以及传统药物制作工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而这些特色技艺疗法一旦失传,将是我国中医药文化领域的重要损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中医药的特色技艺、疗法正是这些文化遗产的组成。因此,扩大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保护和传承中医药的重要一步。建议资助中医药特色流派设立传承、学习场所,保护其传承工作,并向公众,包括青少年普及宣传中医药特色技术与学术思想,积极扶持这些流派申报区级、市级乃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其传承工作,推广其特色技术的临床应用。

三、依靠现代科技,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发展

中华文明五千年以来,屡经天灾、战乱和瘟疫,却能一次次转危为安,生生不息,中医药在其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科技,中医药虽属于传统医学,但在信息时代与科技结合之下,可以发挥出更大的效果。201810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时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让中医药走向世界。”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就体现了中医药现代化的深刻必要性。414日,连花清瘟胶囊(颗粒)、血必净注射液在原批准适应症的基础上,分别获批新冠肺炎轻型、普通型以及重型、危重型的治疗。中医药“三药三方”成为了中国新冠肺炎治疗方案的重要内容。在近日,泰国也已经批准了连花清瘟注册,厄瓜多尔批准其作为药品注册并销售,俄罗斯、葡萄牙等国也正在审批中。因此,在坚持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以疗效为标准,采用现代研究方法,进一步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创造更多青蒿素这样的先进范本,是中医药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而产业化、现代化的中医中药将走向世界,使更多人受益。

四、发挥海外中医中心作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曾讲到:“中医药走向世界是时代需求,不是我们强行向海外推广中医药,而是世界范围内对中医药的迫切需求。”在如今海外疫情泛滥之际,恰恰是对这句话的应验:有鉴于中医药在国内疫情防治中的杰出成就,一些海外国家已经开始将中医药纳入了防疫指南。而在这个举世关注疫情防治的关键时期,我国探索建设的海外中医中心应当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全面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

2017年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划要求,到2020年中医药“一带一路”全方位合作新格局将基本形成,将与沿线国家合作建设30个海外中医药中心。如今该规划在扩大建设方面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但在此种情况下,已经建成的捷克、马耳他、毛里求斯等国的中医药中心更应以点带面,发挥辐射效应影响周边地区。目前,当务之急是培养筛选一批中医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外语运用熟练、熟悉国外政策的中医药人才,派遣至海外中医药中心,帮助当地建立合理、规范的新冠肺炎中医药诊疗指南,向当地民众普及中医药预防传染病的保健方法,提高中医药在新冠肺炎患者治疗中的参与率等等。同时还可以承担中医药中心日常的医教研等方面工作,循序渐进地提升海外中医药中心服务水平。

此外,在向外派遣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国际化中医人才的储备,建议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相关高校、医院、学术组织等,通过与国际组织的深度合作,重点培养一批经过国际组织任职锻炼、具有较为丰富国际合作经验的中医药骨干人才,承担对外合作协调等方面工作;聘请有国际合作交流经验及影响力的中医药专家,对海外中心的业务和发展进行指导;充分利用当地的华人、归国留学生等中医药人才资源,加快海外中心中医人才本土化步伐;积极开展当地中医药人员的培训、考核、评审活动,探索名师传承的海外模式等等。最终使中医药在国外真正落地生根,惠及世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