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搜索信息

媒体视角

媒体视角

上海教育官微: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海校园有何“奥秘”?

发布时间:2019.05.28点击:1194

   2019528日    记者:魏小潭

 “一场精彩的展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了更深入的诠释!”526日下午,上海嘉定区双丁路幼儿园园长潘晓敏在微信朋友圈上发出的这段感言引来无数点赞!

这样的感慨,源自在嘉定区文化馆举行的“立德树人新时代,核心价值育新人——2019年上海市教育系统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

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时指出,上海一定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做得更细、更实、更深入人心,努力在这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要抓好青少年等关键群体,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5年后,这场70分钟的展示,成为上海教育系统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缩影。

润物无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三全育人”体系

24字要记牢》,这是嘉定区实验小学和嘉定区梅园艺术幼儿园的开场节目。孩子们充满活力的演唱,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基本内容的内涵。

 ▲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上海市嘉定区梅园艺术幼儿园表演唱《24字要记牢》

在上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有机融入“三全育人”内容体系。本市教育系统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解为“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四个维度、12项二级指标、48个育人要素,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小学德育内容,实现价值观教育与教育教学融合、与思政工作融合、与人才培养融合。依托“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和“校内外育人一体化”,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纵横贯通、一体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建立起符合各阶段学生认知特点和接受意趣的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整体衔接的内容序列。

由复旦大学学生带来的舞蹈《望道》,生动演绎了“陈望道旧居”的“润物无声”。

 ▲复旦大学学生舞蹈团表演《望道》

去年,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之际,位于复旦大学校内的陈望道旧居被辟建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复旦大学依托这个育人基地持续开展“入党第一课”,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和党史教育,促进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开门办思政,展示馆还积极向社会开放。对复旦学子和全市青少年而言,这不仅是一个“利用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的地标,陈望道先生翻译宣言时蘸着墨汁吃粽子的故事,更是让人品尝到那源自信仰的“真理的味道”。截至2018年底,展馆已接待参观者18522人次。

在主题活动的访谈环节,向明中学盛乾骜同学的一番话,赢得台下阵阵掌声,他说:“担任志愿者的经历不仅是对个人心智的磨砺,更让我多了一份归属感、使命感和担当感!”

盛乾骜的成长源于学校“红色基因”的传承。从1987年开始,黄浦区向明中学就成立了“青年共产主义学校”,其中一项卓有特色的教育方式就是让学生在一大会址等红色场馆担任志愿讲解员。作为一名讲解员,向明中学学生盛乾骜为了背诵2万字的讲解稿,上学路上、课间十分钟都成为他背诵的“黄金时间”。

盛乾骜表示,完成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光靠记忆力是不够的,还需要的是对红色文化的一种情感和情怀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深认同。

文化育人,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2017年以来,闵行已有4位学生登上了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展示了闵行学子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舞台上接受主持人采访时,上海市莘光学校教师罗然感言,这和闵行在整个区域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密切相关。

 ▲闵行区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图为莘光学校在区经典吟诵优秀节目展演中带来名为《苔》的节目。(受访者供图)

近来年,闵行区教育局围绕“德厚闵行、文进万家”的核心目标,依托“阅中华 悦成长”传统文化教育品牌项目,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容,生动实践,力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情感、民族精神、诚信友爱、爱岗敬业等良好的生活品行、文明礼仪融入教育全过程,在育人各环节中整合资源、创新途径,对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长时间、全方位、多维度、有价值的探索和实践,提升师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罗然老师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像一个能量场,不断释放着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诚信友善、爱岗敬业等正能量,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在上海,文化育人成为一大亮点。全市教育系统依托“文教结合”,实施“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发展计划”,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非遗进校园”等系列品牌活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青少年综合素质培养有机融合,涌现出一批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

 ▲杨浦区开鲁新村第一小学刘欢同学展示花样经剪纸作品

嘉定区教育局立足开发“唱诗诵读”课程,以诗乐吟唱方式,让中小学生在学习诗词歌赋中修身养性、砥砺品格。奉贤区教育局积极打造“贤”文化系列品牌育人活动,引导学生见贤思齐。杨浦区积极打造学校-社区-家庭联动育人机制,推进剪纸、篆刻、风筝、扎染、面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邀请非遗传承人担任校外辅导员,促进中小学生在研习传统技艺中厚植爱国情怀、涵养道德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心。

 ▲嘉定区安亭小学情景诗表演《礼乐嘉定》

不仅是中小学,高校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弘扬者和践行者。

华东师范大学

2014年起,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连续4年承办“民族传统节日校园传承”活动,充分挖掘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探索有效的传统文化教育途径。每年清明节,学院都要开展为孟宪承校长等师大已故先贤祭祀扫墓的活动,让青年学子通过祭扫仪式与先贤对话。此外,还以端午游园、中秋联欢、重阳敬老等活动,积极引导广大学子孝老爱亲、尊师重教、爱国奋斗。

上海交通大学

以弘扬传统文化道德精髓为切入点,以文博育人为载体,通过精品讲座、专题培训、志愿者文化输出以及公益巡展等多种方式,积极打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质平台,彰显校园文化的育人价值。


改革创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亲可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何不断增强吸引力和实效性?主题活动中的精彩展示给出答案。

同济大学

积极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模式,聚焦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围绕爱国奉献、爱岗敬业、学术诚信、文明礼仪、友善包容、励志修身、追求卓越等主题,聚焦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拍摄主题微视频,定向手机微信推送给师生,并通过校园网、官微官博、大屏幕、电影贴片广告播映等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陪伴学生成长成才。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结合“立信”校训,建立诚信教育体系,通过开发诚信教材、党委书记讲授《信用中国》课程、建立诚信学分、举行无人值守的诚信考试、开设无人超市、评选“诚信之星”等,引导学生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楷模。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主办高校诚信文化学术研讨会,发起建立全国高校诚信文化育人联盟。(受访者供图)

东华大学

深入开展慈善文化育人,强化励志教育、感恩教育,在全方位助力困难学生成长的同时,激励受助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在助老、助残、助学、助人的实践中进一步砥砺前行。

值得称道的是,上海教育系统特别注重从小切口切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它与学生专业学习、校园文化生活和身边人身边事结合,将“大主题”转化为“小故事”,将“大理念”转化为“小行动”。

上海中医药大学

结合中医学科特点,发掘传统医学中的救死扶伤、造福人民的理想,注重医德建设和师德建设,通过排演大师剧《裘沛然》,出版医德师德专著《名师之道》,开展“大医精诚”系列主题教育,引导医学生树立崇高医德、传承“岐黄之道”。

上海南湖职业学校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通过观念塑造悟匠心、行为修炼练匠艺、信念引领践匠道、知行合一铸匠魂,激励学生干一行、爱一行,摒弃浮躁、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努力成长为“大国工匠”。


是成果展示,更是经验分享和精神洗礼

主题活动中,舞台上一张张年轻的脸庞,传递着青春正能量。

 ▲上海师范大学《青春同行》歌曲表演

2017年夏天,上海外国语大学俄语专业学生张诗匆参与了学校“一带一路”青年观察团项目。张诗匆表示,项目的设立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和沿线国家的认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语言专业学习中。

带着这样的期待,张诗匆和项目组的成员来到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阿斯坦纳沿线地区,开展田野调查。白天,项目组的成员走访企业、领事馆、高校等地,用青年的视角观察、倾听和记录;晚上,他们争分夺秒地整理材料、撰写文章。在项目组的成员搭乘火车从阿拉木图前往阿斯塔纳的旅途中,车厢里的两个哈国老奶奶发现他们来自中国,就热情地拿出自制的奶茶与他们喝茶、聊天。

张诗匆说:“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与国外当地人交流,两国人之间的真诚和善意对话给我很多感悟!”一路上,观察团以青年视角观察“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用青年人的热忱实践家国情怀。张诗匆说,有幸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一份力量,自己和同伴们很有成就感。

 ▲华东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建桥学院学生演唱《眺望》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主题活动最后,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大二附中、上海交大附小和上海大学等带来的《我和我的祖国》大合唱,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上海交大系统师生和上大学生高唱《我和我的祖国》

在嘉定区南翔小学校长王琦看来,主题活动振奋人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上海模式”的精彩呈现和奥秘解析。“这不仅是一次教育成果的展示和教育经验的分享,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摄影:郑晓眉 李君 汤聆艺 陆嘉辉

编辑:赵旭华 司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