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搜索信息

媒体视角

媒体视角

央广网:全国政协委员蒋健:完善廉价药定点生产和定价制度 破解断供困局

发布时间:2018.03.03点击:251

201833

央广网北京33日消息(记者 高艺宁)“促进胆汁酸代谢的熊去氧胆酸,最开始是10/瓶,之后稍微涨价了也只有20/瓶,但目前这个药在上海基本已经找不到了,必须用德国进口的300/盒的优思弗来代替,这无疑给老百姓,尤其是贫困户增添了很多负担。”3日,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主任医师蒋健向记者表达了我国廉价药短缺问题的担忧。

蒋健表示,近年来,我国廉价药“一药难求”的现象时有发生。2017年,被称为儿童白血病“救命药”的巯嘌呤片在多地遭遇短缺,一些家长无奈境外代购,40/瓶的药片进口价高达1400元。此外,如溴吡斯的明、鱼精蛋白、注射用促皮激素(ACTH)、他巴唑、诺氟沙星、地高辛片、放线菌素D等廉价药均经常出现断货问题。

廉价药利润低、企业缺乏动力是主因

 “很多廉价药都是非常经典,甚至无法替代的。廉价药,尤其是无临床替代品的廉价药如短缺将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蒋健告诉记者,即便有些药物可替代,但新药性价比大打折扣。保障廉价药源源不断供应,对缓解百姓看病贵、看病难大有裨益。

 “廉价药利润过低,导致企业缺乏生产积极性是廉价药短缺的主要原因。”蒋健向记者分析,近年来,化工原材料、环保、安全、物流成本上升迅猛,生产企业在廉价药上的利润微薄。同时,国家虽给出了廉价药定点生产企业名单,但未出台药品的销售、配送等环节的配套政策。因此,企业在药品销路不明确的情况下,不愿盲目生产。

此外,我国尚未出台明确的廉价药定点生产企业遴选标准,也造成入选企业常碍于成本等因素而无生产廉价药动力,而一些有意愿生产廉价药的厂家却进入不了定点名单的情况出现。同时,由于目前定点生产的药品不具排他性,因此在我国药品重复生产现象普遍、企业恶性竞争严重的情况下,定点生产药品在市场上并无明显的竞争力。

廉价药定点生产和定价制度亟待完善

如何解决廉价药短缺问题?蒋健认为,药企是社会良心之所在,国家应完善廉价药定点生产制度,让企业承担起社会责任,同时给予定点生产廉价经典药企业适当的政策补偿,以鼓励企业的积极性。

 “在廉价药定点生产企业制定方面,遴选标准及落实招标过程应该透明化。”蒋健认为,应以确保廉价药质量、可持续供给为根本准则,对申请企业进行遴选;其次要加强对定点企业的管理,不断更新完善定点生产企业名单;对于完成生产计划的企业在既定的政策补贴上再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荣誉,对于纳入名单而又不实际生产的企业应在名单中予以剔除,并限制其再次参与招标。

据蒋健介绍,2015年,国家发改委虽在《推进药品价格改革的意见》中取消了500多种廉价药的最高零售价格,但医疗机构在实际药品招标采购时,往往以低价作为标准来压低廉价药中标后的价格,使得药品中标价格过低。

为调动药企积极性,蒋健建议,在定价方面,应建立廉价药品浮动定价制度,以保证生产企业利润。定价过程应遵循规范化、公开化、合理化原则,组建以食药监局、专业会计师事务所等部门机构组成的定价委员会,对企业实际的生产、销售、配送成本进行评估,在保障企业利润的同时合理控制药价。

 “目前,北京、浙江、江苏、广东等地已制定了各地的廉价药药品目录。但国家层面尚无统一的廉价药的界定标准及药品目录。”对此蒋健认为,国家食药监局、国家卫计委可对我国廉价药品进行可及性调研,分析既定目录省份的界定尺度与标准,遵循临床疗效好、价格低廉的特点,制定出我国的廉价药界定标准及廉价药药品目录。

借力大数据 完善廉价药紧缺预警体系

20176月,国家卫计委等9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到2017年底,建立短缺药品信息收集和汇总分析机制,完善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和清单管理制度,初步建成基于大数据应用的国家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管理平台和短缺药品监测预警信息系统的目标。

 “廉价药目前使用情况如何,库存和需求多大,通过大数据平台分析,通知厂家,才能真正解病人所需。”蒋健认为,在完善我国廉价药紧缺预警体系过程中,应加强和药品生产企业的联网与合作,注重药品短缺的原因分析,借助预警体系,与企业建立起预警通知、生产安排、配送调配等信息化供应链监控系统,以在库存量与消耗量接近时,提前预警、提早干预。同时借助该体系,了解全国各省份的库存和消耗情况,在部分省市出现药品短缺前,采取及时的统筹调拨措施。

蒋健还建议,医院方面,应加强落实处方点评和审核,优化用药结构。“可以在省级层面建立合理用药的计算机辅助系统,将药物疗效评价、药物年销售额、处方评价、不良反应报告、剂量审查等设置为关键参数,将廉价药和与其效用相仿的高价药目录纳入数据库检索系统,以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药品使用和管理情况,杜绝医生不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