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搜索信息

媒体视角

媒体视角

文汇报:将中医文化打造成可推广产品

发布时间:2017.12.22点击:1436

上海中医大联手高校和科研院所运用现代技术“治未病”
通讯员 姜澎 2014年5月26日 第七版
想过没有,每天早晨起床时,照照镜子就能够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而身体的健康数据已经传送到社区健康服务中心。随身戴上一个手环就可以通过自己的脉相得知自己的身体是不是已经超负荷运作,需要进行健康干预了。这是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本市部分高校牵头成立的上海中医健康服务协同创新中心正在研究的课题。他们将中医药基础理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通过各种最新的设备,甚至是可穿戴设备使得每一位居民都能够随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从生病去医院治病变成“治未病”,通过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营造健康城市。
疾病谱已发生重大变化
据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介绍,近年来,我国的疾病谱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威胁全民健康的主要挑战。数据显示,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代谢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慢性病,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发病率最高的严重疾病。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超过6.5亿的人口是慢性病患者或处于亚健康状态,肿瘤发病和危害情况严重。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称:我国新增癌症病例总数和肝、食道、胃、肺4种恶性肿瘤的新增病例数以及死亡人数均居世界首位。如果不能有效控制,今后30年我国将不得不面对慢性病“井喷”的严峻局面。
但是,仅以治病为手段并不能减缓我国慢性病对居民的影响。世界银行评估,2005年至2015年心血管疾病、卒中和糖尿病给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将达5500 亿美元。
应对慢性病中医有优势
应对慢性病带来的全球健康挑战和医疗费用危机,是当代面临的世界性难题。但是,中医药对于应对当代的健康挑战蕴涵巨大潜力。
在本世纪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以“21世纪的挑战和希望”为主题,发布了《巴黎宣言》,呼吁“好的医生应该是使人不生病,而不是能把病治好的医生”,“医学不仅是关于疾病的科学,更应该是关于健康的科学”。
据上海中医药大学有关专家介绍,这些观点与中医“上工治未病”的思想高度契合。早在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素问》就已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先进理念;在长达数千年的探索中,中医为“治未病”提供了系统的核心理念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而且,中医药对于遏制医疗费用飙升、减轻医疗负担具有明显优势。以目前临床上采用的肿瘤靶向药物“索拉非尼“为例,这一药物治疗肝癌费用每例高达10-20万元,但仅可使病人的中位生存期平均延长2.6个月,其它多种肿瘤靶向药物情况也大体类似,社会和个人负担沉重。但采用中医扶正抗癌联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比单纯化疗的中位生存期提高5.27月,而其中药的费用仅为每天20-30元。
中医药与现代技术结合
上海中医药大学在30多年研究积累的基础上,协同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以及一些高科技企业的生物工程、电子信息、仿生技术等研究力量,组织了多学科交叉团队。在健康评估核心技术领域取得了关键进展,而且在健康产品与仪器设备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联合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用现代技术将传统的中医文化打造成可推广的产品。
中心的课题组除了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研究各类防止慢性病的药物以外,还围绕“中医药特色健康辨识与亚健康评估技术”等核心问题,在国内率先建立了“信息化中医特色健康评估体系”和“亚健康中医评估技术体系”,并且还围绕这些核心技术研发出了“中医四诊信息融合的智能化诊断系统”。现在四诊仪已经成为市场上科研课题和教学以及临床检测的重要工具。
不久前,四诊仪被选中参与俄--欧盟“火星500”的国际试验项目。而新的四诊仪未来就将进入上海的家庭和社区,作为居民健康服务的重要设备,这一核心技术还将用于可穿戴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