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庆祝建党100周年
|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实现了从贫穷到温饱,到整体小康,再到全面脱贫的跨越式转变。我们的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的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高,科技教育水平得到了大力发展。尤其是科技飞速发展,正在把“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又称市场取向改革)正式起步,到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的召开,在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全面部署,我国确立了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并胜利迈进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新时代。
我们党在中国命运的关键时刻做出了关键抉择,本着巨大的勇气,坚定的信心,对国情的明确判断,与全体人民努力奋斗,锐意改革,转变工作重心,国家在各个领域、各种层次上展开了全方位的改革与开放,让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开始了从改革旧体制、建立新体制,到在新体制下实现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转化。我们坚持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断突破旧体制,探索建立新体制,逐步实现对计划体制的革命性变革,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改革大破大立,开放由浅入深,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代表的新体制已经在中国牢固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根据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进行全面改革和不断完善,着力解决改革中的新矛盾新问题,更加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让改革措施满足人民所想,也让改革成果为人民共享。
在发展上,在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低下的时代,社会发展首先要保证的是人们能够获得基本的物质财富。这个阶段的关键是快速发展生产力,做大经济“蛋糕”。而当经济总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如何提升经济质量、如何公平分配“蛋糕”,就成为主要问题。同时,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基础。当物质文明达到一定高度后,人们对包括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在内的全面发展的追求,成为更高层次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物质层面的供求不平衡矛盾已经解决,取而代之的是人民群众内部需求满足程度的矛盾。所有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但由于发展起点不相同、发展速度不相等、发展程度不均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许多需求尚没有得到满足或者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这意味着下一步改革开放的着眼点,就是在继续保持生产力发展的同时,让更多人对美好生活和全面发展的需求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经济、政治、社会等发展水平和人民的选择决定的。我们党坚持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自己的制度安排,坚持走自己的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开辟了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径。通过学习改革开放史,并亲身经历了家庭、家乡生活和城市建设的变化,感受到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对外交流和开放的脚步逐渐加大。实践证明了我们党选择并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是正确的,是具有活力的,是可持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