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庆祝建党100周年
|
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 张磊
毛泽东同志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发表于1925年12月1日,文章写于中共建立初期。有党史学家将这篇文章誉为我党在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篇文献。本次学习党史期间,我重温了这篇文献,谈一谈感受。
马克思主义是在丰富的工人运动的经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宣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使命。
共产主义引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适时成立。在中共建立之初,当时党内主要出现了“左倾主义”与“右倾主义”的分歧。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主义”,主张与国民党政府进行合作,忽略了对农民的关注与发展。而以张国焘为代表的“左倾主义”,则一味模仿苏联的工人运动,忽略了“农民”的力量。不管是“左倾主义”还是“右倾主义”,都是比较僵化地照搬了马克思、恩格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的情况得出的结论,对于在中国社会占大多数的农民阶层的力量认识不足,这种情况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革命的进程。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对中国在当时的各个社会阶级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准确的预见,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党真正的力量所在,团结了真正的朋友,并确立了今后正确的发展道路。
文章的重要观点是将农民看作工业无产阶级的重要力量,是共产主义运动领导阶级-工业无产者的最亲近的朋友;将地主阶级和买办划分为极端反革命派。敌对派主要是地主阶级与买办阶级,他们背靠国际资产阶级,手中掌握大量资本,但是其存在本身是反动阶级的代表,是国外势力的附庸,阻碍国内生产力的发展,得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因此其虽然看似强大,但却是“无根之源”。支持派则是无产阶级与半无产阶级。其特点在于对现实不满,饱受压迫,渴望改变,在这其中,工业无产阶级由于本身的组织性与集中性,所以能起到领导作用,而农民无产者是最为广大的人民群体,其亟需改变目前困顿的生活,因此有着强烈的革命动机。中间派则是中产阶级与小资产阶级,这部分人一方面渴望自己能成为地主阶级与买办阶级,具有妥协性与投降性,另一方面也对地主阶级与买办阶级压榨、剥削自己感到不满。因为斗争形势的激烈,所以不存在让“中间派”保持中立的可能。所以,当生活还过得去的时候,他们会对革命持有怀疑,但是当革命浪潮兴起之时,他们也会投身入革命的事业中。
这一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划分,是毛主席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相结合的典范,对于中国革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初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的方法,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论述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初步提出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为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党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这篇文章理论上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执政中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工作作风,也是后来中国革命将重心放在农村,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的理论源泉。
如今,时代在变,实践在变,新的建设历程呼唤新的理论。然而,《分析》中所告诉我们的:要正确认识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新变化,解决“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这一首要问题的思想对我们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处理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各阶级、各阶层间的关系,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