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网

中新网:上海中医药大学将主题教育成效转化为人才培养助推器


20191212


上海中医药大学聚焦教师队伍建设,围绕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教师党支部引领工程创建和学科组育人共同体培育三个方面打组合拳,分层分类,点面结合、德术双馨,将主题教育成效转化为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的强大动力。

建立创新机制推动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

为大力培养新一代中医药领军人才和优质师资队伍,学校近年来开办“海上名医传承高级研修班”,探索院校继续教育和师承教育有机结合,第一批“大师班”重启传统师承教育模式。30名上海中医界高级人才通过拜师、游学等临床实践,力求在中医临床思维方面取得新突破,同时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创新的中医药传承共同体模式。在主题教育期间,学校启动新一轮上海市中医药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积极探索与海派中医文化发展相适应的多元化、多层次中医药人才继续教育模式,采取三个月全脱产集中学习与阶段性短期班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提升了人才临床中医药服务能力,为加快上海形成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高地打下坚实基础。

学校还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基础)优秀人才研修项目的集中培训任务,全国经过严格考试筛选的400名中医临床、基础优秀人才,在学校分批进行了“强素养”住读集中学习。学校设置了“使命与任务”“艺术与审美”“本草与自然”“国学与中医”“创新与发展”“能力与素养”六个单元的理论学习,汇聚了院士、全国名中医、中医药教学名师及各个领域知名专家的师资力量,帮助学员牢记宗旨使命、提升中药辨识技能、体验海上人文魅力、亲历前沿科技;设置了易筋经、五禽戏、太极拳等传统功法习练模块,通过构建“德业双修、医文融合、医药兼通”的培训新模式,旨在为全国培养一批临床技术精湛、人文底蕴深厚、综合素质优秀的高层次中医药人才。

第四批全国中医优才班开展集中培训

实施引领工程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

主题教育期间,为进一步抓实教师党支部建设,聚焦制约教师思政工作的瓶颈短板,学校党委出台《上海中医药大学关于开展新时代教师党支部引领工程实施方案》,首批选树六个引领型党支部:“师德师风” “课程育人” “科研育人” “服务育人” “实践育人” “文化育人”引领型党支部。通过探索“可观摩、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方法,实现由点到面的辐射带动作用。

中药学院第一教工党支部入选“师德师风”引领型党支部建设典型后,充分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和育人价值,开展了“老带新,结对子,传帮带”活动。党支部书记赵志礼教授作为学校“明星教师”,上海市“为人、为师、为学”先进宣传典型,“上海市育才奖”获得者,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结对生药学教研室青年教师倪梁红。在教学方面,倪老师系统跟听赵教授授课;科研方面,倪老师跟随赵教授去青藏高原开展民族植物学考察,采集药用植物标本,并进行植物分类学鉴定工作,大大提升了科研能力和野外工作实际能力。

中药学院赵志礼教授与学院师生在西藏开展考察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党支部入选“文化育人”引领型党支部建设典型后,充分发挥博物馆文化名片的作用,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基地建设为依托,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契机,先后举办“丹心续焰-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受赠藏品展” “春晖寸草•名医题词展” “国色天香-医艺交融”、“本草丹青”等展览,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营造育人氛围。同时通过承担大学生人文社会实践课、建设大学生志愿者队伍、搭建大学生走向国际的舞台,通过中医药进中小学项目、大手牵小手活动、承担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打造文化育人平台。

聚焦同心提升研究生导师育人质量

为进一步加强新时代研究生导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主题教育期间,学校发布《上海中医药大学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试行)》,从基本素质要求、立德树人职责、履职情况监督与考核、组织保障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导师立德树人的职能。同时学校还汇编印制了《研究生导师手册》,并开展30余场专题培训,提升研究生导师履职能力。

龙华医院顾氏外科育人共同体开展技能大比武

为进一步探索研究生导师德育的有效载体和方式,学校发挥党建工作的带动作用,实施学生党建质量提升“远志”计划,由龙华临床医学院和创新中药研究院牵头开展了研究生“学科组育人共同体”项目。龙华医院顾氏外科育人共同体将学科研究生纳入中医外科总支群,要求研究生们参加中医外科总支组织生活,并在培养过程中将学科研究生纳入科室中青年骨干培训体系,研究生和青年医师一同参加系列学术论坛、社区义诊活动、基本技能比武活动等,实现学术培育一体化。举办与名中医面对面——听党员前辈讲故事系列活动,开展研究生跟师培养,学习传承名医名家“德术双馨”的大医精神。学科组统筹安排实践与科研活动,指导研究生发表各类研究成果,支持和指导研究生将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引导研究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助力进行就业推荐工作。通过这种同心多层育人模式,探索新型学科组育人模式,搭建助力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全面多维平台,有效提升研究生导师育人水平和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