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网
|
加强学生思政工作,不仅是上海中医药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命线,也是主题教育真抓实改的重点项目。近年来,上海中医药大学积极探索思政课程改革,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推动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着力打造“岐黄中国”品牌课程。发挥《人体解剖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典型引领作用,实施课程思政双百工程。学校首批入选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整体试点院校,今年又首批入选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整体改革领航高校。2017年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果斩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走进“岐黄中国”思政大课堂,拉开上中医新学年“岐黄中国”课程序幕
守正创新,彰显特色,推动马学科内涵发展
针对上中医马克思主义学院目前存在的各二级学科方向发展不平衡,专任教师规模与结构有待优化,中医药院校聚焦于中医药文化精神内核研究不够等问题,学校将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守正创新。
稳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学校制定并发布《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规划(2019—2025年)》,积极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落实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提升建设重点培育项目的建设。
加强马院教师队伍建设。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的要求,核定马院编制数,配备专门的力量。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支持力度,加强相关学科方向的学术带头人队伍建设。
推动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思政课课程群建设,开设“4+1”思政课配套选修课和80多门人文通识课程。坚持邀请校外知名专家走进思政课堂近20年。马院教师在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中1人获得二等奖,在2019年上海市思政课教师教学比赛中获得一、二等奖各2人。
上中医马院教师在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中获得二等奖
突出品牌课程和特色课程建设。学校主要领导、院士和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术大家走进思政课堂,推动具有浓郁中医药特色的“岐黄中国”课程质量提升。聚焦健康中国战略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等主题,形成具有国际视野、中国风味、中医内涵的医学人文课程。
发挥理论讲师团的专业优势。学院成立理论讲师团,为区域和学校基层党组织讲党课、送文化。学院专门开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体备课,主动承担张江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基层支部书记培训的任务等。
双轮并进,德才兼修,实施课程思政领航计划
针对学校目前课程思政建设中整体布局系统性不够、责任压紧压实与常态机制建设不够、评价方法和评价导向薄弱等问题,学校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制定“课程思政领航计划”,推动课程思政往深里走、往实里走。
党委统筹,构筑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机制。依托党政齐抓、医教学研协同的领导体系,将课程思政工作落实到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科学研究、文化建设等各个环节,形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体系和组织保障体系。从教务、学工一体化协同育人、职能部门“管理育人”、校本部——临床贯通育人等多方面形成创新机制。
上下联动,完善校院两级课程思政工作职责。强化各二级学院、部、中心切实履行“一岗双责”责任制,要求三年内将课程思政贯彻到全部教研室、全部课程当中;二级单位的党政负责人应通过每周一次进课堂听课、每月二次参与教研室研讨、牵头一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联系一个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带领班子深入本科教学一线、狠抓人才培养质量。
学科引领,建设重点改革领航学院和团队。围绕学校学科建设方向,重点改革领航学院应深化研究内涵、扩大改革成果,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发挥医学基础学科类、临床学科类、中药学类、医学人文类、综合素质类等特色改革领航团队的作用,做好课程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做到“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双轮并进、“师德师风与学术内涵”共同提升。
对标金课,建设精品改革领航课程。以教学策略为导向,“双百”为抓手,打造“金课”为目标,建设新一轮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足不同学科的学术内涵和传承脉络,将理想信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析成思政“教学目标元素地图”,融入专业课程大纲及教学进程各环节,打造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群建设标准和教学策略。
上中医以教学策略为导向、“双百”为抓手,打造“金课”为目标,建设新一轮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结合实证,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以学生发展为主,立足深度学习和职业认同,将课程思政效果评价与教学评价相结合,建立覆盖全过程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细化“近-中-长”三级评价方案,投入实证研究,不断反馈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