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网
|
2019年10月26日
10月25日,全国中医药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针对国家关于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最新要求,上海中医药大学对标中央精神,迅速梳理和完善整改项目,谋划新起点,部署新举措,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整改工作向深里走,向实里走。
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上海市地方高水平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长期以来一直在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和创新发展,开展中医药国际化标准化等方面真抓实干,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主题教育期间,校领导班子实地走访284人次,个别访谈57人次,召开座谈会44次,发放调研问卷2689份;经各种渠道收集意见建议后最终整合问题221项。面对新起点,为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学校领导班子通过新一轮谋划部署,将干事创业精神转化为推动实际工作的内在动力。
创新中医药研究院
聚焦“重点”,以学科优势引领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聚焦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目标,努力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服务,努力担当中医药创新发展先行者,学校在学科建设取得三个A+的基础上,针对进一步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加快整合国际化资源等方面工作制定了整改措施,全力推动加快实施。
面向国家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学校实施学科“高峰造尖行动计划”,通过引智育才、国际合作、学科交叉,三拳组合打造顶尖学术优势。
在引智育才方面,围绕已凝聚的重点研究领域,组建20个顶尖优势创新团队,团队在多个领域取得一批的优秀成果,突破了学科建设多年瓶颈,以CNS(Cell、Nature、Science)为代表的高水平论文全面突破,2019年最新ESI学科排名中,学校药理学与毒物学排名提升幅度达30.9%。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标数连续9年保持行业第一。在下一阶段整改中,学校将聚焦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做好海外人才引进的顶层设计,把握时机做好优质海外人才储备工作,建设海外引进人才思想建设和中医学科融合“双平台”,聚天下英才,共同建设一流中医药大学。
在学科交叉方面,整合学校研究机构与学科资源,组建以研究方向为主导、科研平台为支撑、人员按需流动的创新研究院。包含面向基础前沿的交叉科学研究院,进行“中医药+X”的科学研究;面向文化引领的科技人文研究院,提升学校中医人文研究优势和影响力;面向行业企业的创新中药研究院,通过校企合作,形成代表学校科研实力的具竞争力的品牌产品;面向中西医并重的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创新中西医结合学科的运行体制,推进中西医结合的科学研究和学科人才培养。下阶段学校将进一步加大创新和平台整合力度,如不断推进中泰天然药物联合研究院建设,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中泰两国传统医药领域的创新研究和开发。成立全国首个矿物药国际研究院,创新开展玉石健康领域研究等。
科技创新楼
攻破“难点”,以成果转化推动中医药产业取得实效
为更好服务国家经济建设需求,推动中医药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学校领导就多个团队和附属医院拥有的较多国家项目和基础科研成果如何在多方多元的支持下,打破研究团队之间的“藩篱”,形成具有行业影响力及产生更大经济效益的成果并进行转化等问题进行了充分调研座谈。根据目前存在薄弱环节,聚焦提升成果转化实效,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平台等方面实施整改。
近期,中药学院徐宏喜团队的夏枯草抗病毒研究项目获得成功转让,双方就联合研发及申报夏枯草治疗I型及II型疱疹病毒的中药新药达成协议,转让经费为2580万元。创新中药研究院冯怡团队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渐冻症)的中药新药“藿苓生肌颗粒”成功实现技术转让,有望成为我国第一个治疗罕见病的中药品种。
学校与浦东新区科技经济委员会、上海张江集团开展“党建引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三方合作,构建科技成果的转化平台。目前正在积极筹划推动“上海张江中医药创新研究院”“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园”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开创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助力地方发展健康中国新模式。
太极健康研讨会
缓解“痛点”,以三级联动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
为切实担负起医学院校服务社会健康事业的职责和使命,着力解决好医疗服务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学校带领八家附属医院,助力构建中医医疗机构三级联动,覆盖上海全部16个区县。
大学积极落实国家战略,推进长三角区域中医医疗资源共享;积极构建长三角区域医疗联盟,发展互联网中医药服务,促进优质服务资源均衡分布,提升区域中医药服务能力与水平。目前8家附属医院通过分院托管、集团医院、对口支援、合作共建等形式共建长三角地区中医医院20家。
为推进中医药更好地服务社区百姓健康,大学积极推动附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提升中医全科的服务水平,目前全市20家社区卫生中心成为大学附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切实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教、研、防综合能力,形成“政府-高校-附院-社区”四位一体的共建模式,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影响力,保障社区百姓健康。
学校研发“5G+智慧医疗”中医系统,通过5G网络,借助医疗影像交互平台进行医疗诊断,实现传统中医“望、闻、问、切”诊疗方式的远程化,展现了中医线上智慧诊疗新模式。
一带一路研修班
围绕“热点”,以弘扬文化推动中医药走出去
为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助力各国共同应对慢性病、传染病等健康挑战,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学校长期致力于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主要与18个国家和地区40余家海外院校、医院、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巴黎五大、奥克兰大学、杜肯大学等举办研究生合作教育,着力培养全球化视野的中医药人才。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秘书处工作,已发布中医药国际标准45项,学校专家团队在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编写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捷克、马耳他、泰国、毛里求斯、摩洛哥建立海外中医中心,与希腊高校合作建立了海外首家太极健康中心。
为持续推动中医药走出去的新步伐,下阶段学校将汇集WHO、ISO、WFCMS及其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平台,确立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方面的领先地位。继续主导中医药多层面的学术国际交融,扩大中医药的全球学术影响力,近日,学校成功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沿线医学高端人士中医药研习班,其已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业界同仁在医学交流、分享发展、合作对接的重要平台。目前,“太极健康中心”的建设工作已被正式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世界卫生组织关于传统医学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和《上海市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8-2035年)》,近日,学校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太极健康研讨会,正式出版《中医气功常用术语辞典》(法汉双解、英汉双解),目前计划还将在“一带一路”沿线和重要国家建设3所海外“太极健康”中心,努力推动全球中医药健康战略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