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70年•岐黄逐梦人 | 寻访师道初心⑬顾国山:尽心竭力,以感恩至诚之心守护患者

来源:宣传部发稿时间:2019-10-21浏览次数:349

编辑按:

 70年,追忆似水年华;70年,我们风雨兼程!为庆祝新中国70华诞,值此第35个教师节之际,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让亲历者、见证者们娓娓道来,以他们独特而光荣的成长轨迹和扣人心弦的人生故事带领更多杏林人。回首初心,重温使命,在岐黄逐梦之路上凝心聚力,再创新功!让我们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致敬!在新时代绘就更加美好灿烂的未来砥砺奋进!

81日,针推学院吴凡、基础医学院康湘萍两位青年教师携2018级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李佳奇、唐云哲对曙光医院老教授顾国山进行访谈。在访谈过程中,顾国山反复叮嘱大家“先做人,再做事”“不图回报,多付出”“讷于言,敏于行”。顾国山用其70年的人生阅历为青年师生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指明方向。重人品,做人就不会偏离正道;会付出、知取舍,才能获得更多。对于青年医师,应尽心竭力、始终如一;对于医学生,选择此“至精至微之事”,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顾国山,共和国的同龄人,曙光医院神经外科原主任。顾国山1974年进入上海第一医学院学习,毕业后成为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医生;1995年发明“颅骨瓣牵拉复位术”,该发明获得过多项荣誉;2000年调任至曙光医院,创建神经外科。在中西医结合方面,顾国山首创应用芒硝治疗脑水肿并取得成功;在国内中医院首次应用针刺麻醉进行开颅脑肿瘤切除术,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问:作为特殊年代的知青,学习条件非常艰苦,您能否谈一谈进入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以前的这段经历?

顾国山:我1949年出生于上海,1965年考取上海市向明中学,我的人生开始有了目标。1970年,我到江西抚州金溪县插队落户。两年后,我被调到县委工作,197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48月,上海第一医学院来县里招生,我考取了医疗系,毕业后成绩优异,被留校分配至华山医院的神经外科工作。

问:当时医院的条件也比较困难,您在华山医院是如何进行学习工作的?

顾国山:当时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仅有45张床位。我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周良辅,我有一副当时最早的神经外科手术用的眼镜,周老师之前一直戴着它做手术,我在离开华山医院的时候,把这副眼镜带在了身边。我很感谢我的老师,包括史玉泉教授、蒋大介教授、杨德泰教授。进入病房以后,他们把知识、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限于当时的学习条件,没有一本系统的神经外科专业书,我们学习完全是靠老师口授和带教。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因为没有CT,没有核磁共振,颅内肿瘤或脑出血定位定性非常困难。那时科室里的医生受到非常严格的训练。科室施行24小时住院制,我一周仅可回去一天,一直到结婚、到有了女儿,还是住在医院里24小时不回家。白天查房、手术,晚上就在病房里工作至深夜方回宿舍。在这段时间里,像我们这样一批人实际上受到了很严格的传统医学训练,为治病救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问:来到曙光医院后,您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组建神经外科的?

顾国山:2000年的时候,施杞教授来找我加入曙光医院,因为那时候大学系统没有神经外科,我就和蔡佩浩医生两个人来到曙光医院组建了神经外科。每做一台脑肿瘤手术,王静予医生就睡在监护室里24小时观察患者。我们科室所有医生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常年放弃年休假。就这样经过数年努力工作,神经外科不断发展,来自国内各地慕名而来的脑肿瘤患者络绎不绝。令我感动的是,2012年,一位脑瘤患者千里迢迢、历时三天自四川搭乘救护车送至科室抢救;2019年,一位脑出血患者花费巨额资金乘坐北京航空救护,由飞机送至曙光医院急救。所以,我现在经常和年轻医生说,病人把他们的生命寄托在我们身上,我们在治疗病人的过程中,一定要用感恩的心去做,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取,做得更好。

问:您认为国家的发展强大给神经外科的发展带来了什么?

顾国山:我们当时诊断脑部疾病很困难,基本上靠经验积累。现在的新技术——核磁共振、CTDSA、导航技术、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等让神经外科诊断变得容易。脑肿瘤的定位定性可以在屏幕上显示得非常清楚。现在还有远程会诊,我们通过视频就可以指导其他医院的医生手术操作。总而言之,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前不能做的手术,现在都能迎刃而解,而微创手术的开展使得脑损伤程度越来越小。

寄语

一名医生若要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切记不忘初心、孜孜不倦、勇于探索。我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了,我希望年轻人能够接好这个班,把曙光医院的神经外科做得更好,使医院的神经外科事业能够更上一层楼。

访谈团队:吴凡(针推学院)

康湘萍(基础医学院)

李佳奇、唐云哲(2018级中西结合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