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搜索信息

媒体视角

媒体视角

学习强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龙华医院施杞教授:努力为党的中医事业奋斗终身

发布时间:2019.10.16点击:568

20191015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施杞教授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党课

20191010日上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党课在远志楼二楼会议室举行,本次党课由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名老中医、龙华医院骨伤科施杞教授主讲,主题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为党的中医事业奋斗终身”,龙华医院党政领导、党支部书记、党员代表等参加。

在一个半小时的党课中,施杞教授娓娓道来,介绍了他坚持不忘初心,牢记在共和国的旗帜下自己作为中医人的成长历程,在童年时期孕育初心,在学生时代筑梦中医,在中壮年时期圆梦中医,及至老年依然追梦中医的故事,展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医者的初心和使命。施杞教授说:“我是新中国的阳光下成长起来的中医人,亲身体会到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奋斗历程,也亲眼目睹了我国中医事业在党的关怀下枯木逢春、获得新生。”施杞教授寄语广大中医人心中要始终保持三个坚定:坚定信念,不忘初心;坚定政治站位,牢记使命;坚定伟大的中国梦必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胜。

听完党课后,大家收获颇多。施杞教授的从医从教从研之路,让大家看到了一名党员对于医学的不倦钻研、对于教学的毫无保留、对于科研的精益求精。施杞教授曾荣获全国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中国好医生等荣誉称号,今年还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是一名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的优秀共产党员。龙华医院职工表示将认真学习施杞教授的事迹,牢记施杞教授的期望和鼓励,以榜样为力量,不忘从医初心、牢记医者使命。

施杞

施杞,中共党员,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龙华医院骨伤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老师,香港大学名誉教授,上海市名中医,全国第2345批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导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正骨代表传承人。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全国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中国好医生,上海医学发展百年终身成就奖,上海骨科特殊贡献奖,上海中医药发展终身成就奖,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施杞


战难童年,孕育初心

我家祖籍在江苏省东台市安丰古镇,出生在“七七事变”后的一个月。在那个战火纷飞,颠沛流离的年代,当时当地医疗条件极差,病人只能求助于中医。我祖父施少秋从医,擅长内妇儿科兼理药肆,后南迁移居海安镇,因医术高超,医德高尚而名闻远近。我亲眼目睹祖父用中医药救死扶伤,治愈一个又一个疑难重症,因而在我心中油然产生了“我长大也要做一名中医”的少年梦想。

参加巡回医疗


学生时代,筑梦中医

1947年秋我随父母迁居上海,饱受父母失业、物价飞涨的痛苦。1949527日学生时代的我亲眼见证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城,上海解放。1951年我进入初中学习,系上了红领巾,初二加入了共青团,1954年进入高中,期间经受了一系列党的教育洗礼,树立起立志成为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崇高理想。

1957年夏天,我迎来一场向命运挑战的高考,通过努力我终于收到上海中医学院(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从此进入中医大门,当时80高龄的祖父勉励我要努力学习做一个“地道的好中医”!大学期间,我在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方面得到锤炼,也得到了众多全国著名中医学家的“传道、授业、解惑”,为日后做一名“地道的好中医”铺展了筑梦之路。


1977年施杞获评上海市卫生先进工作者


人民医生,救死扶伤

19637月我从上海中医学院医疗系毕业,留校工作于龙华医院骨伤科,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先后拜著名石氏伤科大师石筱山、石幼山为师,入室石门,甚得石氏伤科薪传,成为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期间又曾赴瑞金医院骨科、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进修。

作为科主任、党支部书记,我团结全科老中青三代人,在改革开放的精神鼓舞下,本着衷中参西,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不断开创科室业务发展的新局面,全面提升中医医院骨伤科综合服务能力。同时,也开展了最早的科研工作:慢性硬膜下颅内血肿、骶管封闭加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此外,我响应号召奔赴农村第一线防病治病,1967-1968年赴上海郊区参与巡回医疗,1976-1977年赴贵州黔西南普安县参与巡回医疗。


施杞教授教学查房


勤政敬业,攻坚克难

198310月,我从医20周年之际,被任命为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分管全市卫生系统中医、中西医结合及科研和教育工作,基于当时中央卫生部提出的“中医事业要本着机构建设为基础,学术发展为生命,人才培养为关键,科学管理为保证”的要求,提出“建上海队,创中华牌”,大力推进全市医学科研和中医事业发展,最终实现全市各区县都有独立建制的中医医疗机构,通过改革机制建成了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回首往事,上海的中医药事业正是全市中医人用智慧和毅力在不断前行中收获硕果。

19928月,我被任命为上海中医学院院长,毕业近30年后重回母校我感慨万千。在党委领导下,我们确定了“创建全国一流,世界著名大学”的奋斗目标,提出“一体两翼”新世纪人才培养模式,为建设“全国本科教育优秀学校”、科研教学型大学、“双一流”夯实基础。最值得兴奋的是我校于1993年在全国首家更名为中医药大学。199811月,我作为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的历史使命完成,但我深深感到作为中医人在圆梦路上仅仅是用另一种形式记录了又一个分号。


施杞教授上党课


薪火传承,继往开来

1999年我开始了退居生活,但我认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到站

下岗,要做一名扶持年轻人成长的养路工。应龙华医院邀请,我又回到曾经培养我成长的故土,为追梦中医续写我的故事。我带了几位研究生和徒弟成立工作室,全面系统总结先师石筱山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并在临床推广运用,在大学的支持下成立脊柱病研究所。在校聘任为终身教授后我继续带领我的团队,秉持“大道岐黄、薪火相传”,践行“一体两翼”的育人理念,总结了“三路(引路、铺路、养路)育人”的经验和“六情教育(对党和国家要有忠情,对人民要有真情,对事业要有热情,对集体要有感情,对家人要有温情,对生活要有激情)”理念,还提出了“双向转化”(基于中医临床,总结流派经验,向临床和基础研究转化,探求规律获得成果,再向临床转化,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的科研思路。

我和我的团队聚焦慢性筋骨病的预防、治疗、康复、养生、治未病的五位一体化模式,先后承担了国家和部市级科研项目20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部市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2项,二等奖10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7项,发表论文658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86篇。培养研究生硕士145人,博士72人,博士后15人,高徒30人,出国留学20人,主编全国统编教材《中医骨伤科学》3部(本科、七年制、研究生专用),主编出版了《石筱山伤科学》,并于今年主编出版了《中医骨内科学》填补了学科空白。


施杞与学生王拥军、彭宝淦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我始终坚持不忘初心,牢记在共和国的旗帜下自己作为中医人的成长历程,从青少年时期系着红领巾筑梦中医,中壮年时期圆梦中医,及至老年依然追梦中医。

我们心中要始终保持三个坚定:坚定信念,不忘初心;坚定政治站位,牢记使命;坚定伟大的中国梦必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胜。

(根据施杞教授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党课上的演讲整理)

来源: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