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搜索信息

媒体视角

媒体视角

新民晚报:教育新观察|高校心理教育要扎根于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18.09.30点击:1780

2018928日            记者:左妍

当代一些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其实有不少是由于文化的缺失所导致的。在高校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用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大学生心理品质。昨天,“‘新时代·心育人’2018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国际论坛”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举行。上中医终身教授、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王庆其教授指出,培养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联的中医药人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人格构建的着力点,可有利于医学生今后更好地服务社会、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学习中华优秀文化可塑造人格、增长智慧、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品格。王庆其说,“对于高校学生来说,除了学习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尤其是医学生,走上社会后很多都要直接面对病人,如果没有正直、仁爱、奉献的精神及品格,很难做一个优秀的医生。”他从事临床及教育工作多年,深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病人排了几小时队、或者预约了两个多星期,就为了看你的门诊,而你因为工作忙压力大,就对病人不耐烦、大呼小叫,这正是缺乏仁爱之心的表现。”

王庆其还说,中医药文化和心身关系有密切关联,中医药文化中也蕴含了丰富的心理学知识。上中医以中医心理理论为指导,致力于将传统中医学和西方心理学进行有机结合,探索“以文化心·全心育人”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比如,上中医积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融合西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关做法,在学生群体中广泛推广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功法,在调身调息中澄心息虑。太极拳和八段锦都是我国独特的民族文化遗产,通过太极拳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使学生在自信心、表现力、锻炼自觉性和情绪控制能力方面都有显著增强;八段锦通过“调息、调形、调神”三调锻炼,强健五脏,使人达到“心全于中,形全于外”的和谐状态。

近年来,上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围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全面实施“学生健康促进工程”,在体制机制、专业化、队伍建设、协同创新、国际化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不断提升心理育人质量,夯实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

本论坛由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市教育委员会指导,上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主办。会上,来自北京、中国台湾、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专家学者发表演讲,探索中西医文化差异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异同点,促进跨高校、跨地区、跨文化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