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搜索信息

媒体视角

媒体视角

解放日报:在中医全球化发展中赢得话语权

发布时间:2017.09.26点击:163

上海中医药大学把中医学、中药学建设目标设定在国际坐标系上

 2017年09月26日   07版    记者:徐瑞哲


“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日前,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明确之时,进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之列的上海中医药大学,也把中医学、中药学的建设目标设定在国际坐标系上。

记者了解到,作为新中国诞生后国家首批建立的4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上海中医药大学从仅500多名在校生的普通院校起步,61年来共培养各类中医药人才4万余名。其中600多名校友在美国、加拿大等国执业,是北美校友最多的中医院校。或许,中医药及其人才进一步走向国际,才能成为真正世界一流。

从针麻到天宫,中医药很神奇

此番选入“双一流”名单的,正是上海中医大的两大学科:中医学和中药学。海派中医“兼收并蓄、有容乃大”,在中医流派理论研究和学术传承中,上海中医大在国内首倡“名老中医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师承模式,并在全国推广应用。中医学科阵容强大,除国医大师裘沛然、朱南孙、刘嘉湘,还有国家杰青、长江学者、“973”首席科学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国家高层次人才14人。

令人记忆犹新的是,中医学科在全国最早开展针刺麻醉手术,从传统甲状腺手术拓展到颅脑、心肺等大手术,在弘扬中医特色的同时,节约了医疗成本,减少了器官损害。2006年,他们完成首例针麻下心脏瓣膜置换术,产生了重要国际影响。

同样,中医学科与时俱进推动中医客观化、数字化,其研发的中医四诊诊断仪获国家医疗器械注册,市场占有率90%以上。新一代智能化四诊仪的研发,在居民家庭自我健康管理中逐步显现独特作用,也成为载人航天工程“天宫二号”列装的国产诊疗设备。

上海中医大的中药学是学科“头牌”,胡之璧、陈凯先院士均药学出身。作为全国首批中药学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以及上海市高峰学科,中药学在教育部第二、第三轮的高校一级学科评估中均列全国第一,为列入“双一流”奠定先机。在国际上,它也是首个进入药理与毒理学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排名的中药学学科。

“三步走”引领传统医学潮流

记者获悉,上海中医大已成立由党委书记和校长牵头负责的双一流大学建设领导小组,集全校之力调动资源开展建设,确保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校党委书记曹锡康透露,其总体目标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引领世界传统医学发展潮流。确立“三步走”进程:3个时点分别是2020年、2030年和本世纪中叶。以2020年的观测指标为例,届时要初步形成“世界一流的中医药大学”的核心要素。

立德树人方面,100%的课程建立德育目标,探究式课程占总课时50%以上,教改类课程在线教学30%以上,2到3门慕课进入国际知名慕课平台;重点突破方面,中医药治疗重点病种疗效明显提升,研究成果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到2项、部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到5项;整体提升方面,国家级人才总量翻番,建设10支高水平国际化顶尖创新团队,学术论文、著作出版、专利授权年增幅超过15%,核心技术转移转化服务到100个企业或品种; 走向国际方面,境外交流学生比例70%以上,与5至10所国际著名大学互认学分,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设立海外中医中心10个,国际合作研究论文大于25%。

到2030年,中医、中药建设学科在具权威性的第三方评估中处于全国领跑地位,多个优势领域引领亚洲学术发展方向,处于世界前沿,基本实现建设“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的目标,确保本世纪中叶的最终目标实现。

办一所真正受人尊敬的大学

“我们追求的‘世界一流的中医药大学’,不仅追求办学指标和综合排名,希望办一所真正受到称颂、受人尊敬的大学。”校长徐建光说。

人才是建成世界一流学科的根本,医药人才必须“德技双馨”。对此,上海中医大在育人中抓住卓越、双创等关键词。据透露,学校将开展以裘沛然大师命名的“沛然计划”卓越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继承与创新结合;实施“未来名医”高层次人才培训项目,提升中医临床能力;建设“优才学院”,打造中医药特色通识教育平台。同时,启动学生创新创业工程,建设20门双创课程,探索双创教育新机制。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上,博士研究生海外访学比例将达30%,与5所海外合作高校达成“示范课程双向开放计划”,掌握高等中医药教育标准制定的主动权。

除国际化课程标准,中医学学科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秘书处、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疾病分类(WHO-ICTM)项目办公室工作,成为全球中医药国际标准建设高地。目前由中医大主导制订ISO标准达46项,还将主导发布中医药国际标准数十项,并承担WHO《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编写,首次将中医术语纳入国际标准分类目录,在中医全球化发展中赢得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