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搜索信息

媒体视角

媒体视角

新民晚报:用中国方法解决慢性病蔓延难题

发布时间:2017.12.22点击:1349

上海中医药大学将筹建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学院
记者 金恒 2014年5月9日 A7
日前发布的上海中医药大学2014年招生政策透露,该校将筹建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学院,设立食品卫生与营养学、卫生管理两个专业,招生数80人。新兴学科的建立,潜台词是什么?记者获悉,该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其实是中医健康服务协同创新全局中的一小步棋———要用中国式方法,来解决慢性病蔓延、医疗费飙升的世界性难题。
强强联合培养跨界人才
据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院长王秀兰介绍,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11位公共卫生和营养学教授将担任学院兼职教授,培养既有中医思维、又掌握公共卫生知识的应用型中医健康服务人才。
学科布局调整在紧锣密鼓进行中。中医大副校长季光表示,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学院、中医全科系建设规划论证已通过;交叉学科中医工程学本科专业获批;中医工程研究所聘请了俞梦孙、褚君浩两位院士为学术顾问,搭建起了一流的中医诊疗设备研发平台。
课程体系也在发生变革。该校的医学专业前四年,增加了中医人文与社会”“中医早期介入社区临床关怀”“治未病预防医学”“健康促进等实践模块。社区是中医健康服务实施的重要场所。每年的小学期,至少有30的学生要在社区完成2周中医健康服务实践,开展202 项基于社区的校级健康服务研究项目。目前,中医大与30多家社区卫生中心联合开展了中医社区与全科医学教育。
协同研发技术产品
慢性病威胁、医疗费用危机是世界性的难题,依靠中医药的优势来解决中国的这道难题已经上升为国家任务,必须协同创新。早在20123月,上海中医大协同上海交大、复旦大学、炎黄东方等成立了上海中医健康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在政府主导之下,实现产、学、研、用协同发展。各方在生理学、力学、数学、传感、图像、信息技术及电子工程等多学科合作攻关,研发了多种系列的中医四诊数据采集技术和设备,中西医信息融合的智能化综合诊断系统在上海世博会展出,受到各方极大关注。
研发团队瞄准了中医健康设备的小型化”“便携式”“穿戴式发展方向,与移动信息”“大数据紧密结合的趋势,在小型化舌诊仪、面色诊仪、三部脉诊仪等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目前最小的机器仅为平板电脑一般大小。未来5年内,将有望研发出适应医疗机构和个人的小型化、智能化甚至可穿戴式中医特色诊疗与康复设备10-12种。
协同突破医学瓶颈
众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借鉴现代医学的循证医学理念,发挥中医学整体论生命观、个性化治疗方法、治未病综合调理和养生保健理论的作用,优势互补,可以为突破重大复杂慢性病的医学瓶颈,开辟一条中国式道路。
2012年至2013年,该中心已在闵行区的部分社区开展了肺癌、肝病、骨退行性疾病等慢性病的治疗研究。未来5年,各重点复杂慢性病的临床疗效将达到国际一流:晚期肺癌的中位生存期比单纯化疗明显提高,肺癌术后复发转移率明显降低;《肺癌中医临床指引》在二级和三级医院全面推广应用;建立常见老年骨退行病变的疗效提升和防止复发的技术方法;颈椎病变复发率降低15%,手术率降低5%
更远的未来,中西医协同、完善重大慢性病临床疗效突破的研究模式,将拓展至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病等重大难治性疾病,临床疗效达到国际一流,在全国推广应用,从而用中国式方法,来解决世界性难题。